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四川富順:留守學生“有人守” 七旬婆婆14年義務開辦“愛心輔導”
(新春走基層)四川富順:留守學生“有人守” 七旬婆婆14年義務開辦“愛心輔導”
中新網自貢1月26日電 “老虎,tiger;熊,bear;兔子,rabbit……”“全部都念對啦!”一月下旬,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后街28號的一處老宅里傳出朗朗讀書聲,大學生志愿者正在“宋婆婆愛心輔導班”里為孩子們上課。一間不大的教室里坐著20多個小學生,墻上掛滿了孔子的名言警句和感謝宋婆婆的錦旗。
“宋婆婆”就是富順縣后街社區77歲老人宋淑芳。2007年,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自家10余平方米的屋子里建起富順縣首個家庭課外輔導班。14年來,她堅持每個周末義務教育培養街坊鄰里的孩子們,先后累計培訓兒童近300余人。人們親切地稱輔導班為“愛心輔導班”,稱呼宋淑芬為“愛心婆婆”。
這一切源于2007年一次“生氣”的經歷。那年,有一幫孩子在宋淑芳的院壩玩耍,把堆好的柴全部推倒了。宋淑芳生氣地批評了他們,還把《小學生守則》讀給他們聽。“他們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說‘宋婆婆我們錯了,我們把柴重新堆好’。”孩子們知錯就改的舉動觸動了宋淑芬內心。
宋淑芬知道,這些孩子是社區的留守學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這些孩子變得性格孤僻、好耍貪玩。爬樹、摘花、打架、惡作劇是他們的課余生活。她把孩子們請進屋里,約定定期給他們講傳統美德的故事。“我想的就是,不能放任這些孩子不管,要把他們組織起來上上課,讓他們做好學的好孩子。”
出于強烈責任心的驅使,宋淑芬說干就干,把客廳改成教室,門板拆下當黑板,飯桌拼成課桌,自掏腰包購買粉筆、作業本等教具,就這樣辦起了免費家庭課外輔導班。輔導班的培訓內容,便是教育孩子們如何做人做事,學習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健康的娛樂和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宋淑芳的悉心培養下,這些孩子漸漸從孤僻變得開朗,從自卑變得陽光……再后來,不只是留守學生,一些家長也慕名把孩子送過來,接受宋婆婆的良好熏陶。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了這個“愛心家庭”,在他們中間,有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有的成長為老師同學們喜歡的優生;有的走上社會,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社區居民羅曉燕有一兒一女都上過宋婆婆的輔導班,大兒子從小學一直上到成年,小女兒如今9歲,也送到輔導班里上課。“宋婆婆教她要有禮貌,愛勞動,不能打人。我們娃娃在這里,大人在外面做事就放心一些,也免得他們到處去耍,還不安全。”羅曉燕說,孩子回家后會幫大人做家務,照管好自己的學習,也懂得要孝敬父母。
年復一年,宋婆婆的“愛心輔導班”的名氣越來越大,她的善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一些單位和個人陸續送來書籍和教學用具;社區居委會出資擴建了宋婆婆的教室,平整了院壩的地面;不少志愿者組織也參與到“愛心輔導班”的活動中,請來大學生和老師上課。年逾古稀的宋淑芳也后繼有人,她將“愛心輔導班”的接力棒交給了57歲的女兒周桂英,將把這份愛心繼續傳承下去。
“我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學畢業,但我真心希望孩子們好。有生之年,我都要一直把輔導班堅持下去,讓更多孩子得到關愛和幫助。”宋淑芬平靜而真摯地訴說著自己的心愿,笑容溫厚慈祥。(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宋淑芳 孩子 輔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