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委員建言
建言打造京郊農業旅游融合生態帶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24日電(記者 齊 波)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各區如何特色發展?如何交互相融共促發展?對此,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工作顧問毛大慶建議,都市農業文化項目的挖掘不應千篇一律,應提倡各區特色與文化內涵的打造。同時,應盡快打破行政區劃的發展藩籬,由市政府相關部門統籌規劃,尊重自然資源的經濟運作規律,打造京郊一體化的都市融合生態帶。
毛大慶表示,都市農業具有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基本功能,與一般大農區農業的顯著區別是其更加注重生態功能。北京市很早開始了都市農業發展的實踐,擁有豐富的都市農業文化形態,為都市農業發展注入歷久彌新的生命活力,同時為都市居民提供高尚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比如在昌平區舉辦的農業嘉年華活動,在大興區舉辦的西瓜節以及平谷區國際桃花音樂節等,將農業文化活動提升到新高度。
在毛大慶看來,北京市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細節,建議相關部門應在政策、項目等方面設立專項支持,加強都市農業文化研究。
談到打造京郊現代農業旅游融合生態帶,毛大慶進一步建議,打造溫榆河水系生態旅游度假帶。他稱,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溫榆河沿線各區均已針對當地河段周邊特點發展農業旅游產業,但在整體上缺乏統籌部署。建議相關部門在統籌部署的基礎上,綜合調整各行政區針對各地所處河段的原有部署,在溫榆河全域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林下經濟,打造更多精品民宿,提高農村產業質量和效益。
毛大慶還建議,依托“大北京”空間及科技優勢,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旅游產業。發掘農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重價值,通過農旅結合、農科結合、農文結合等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業態。結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依托田園綜合體、生態溝域等載體,積極開發農業觀光、休閑游憩、森林康養、文化體驗、生態教育等功能,鼓勵發展親子農業、教育農園、市民農園、家庭園藝等業態,延伸休閑農業價值鏈。
他舉例,城市空間內容服務商共享際對于昌平區溫榆河水域周邊的荒地進行整體改造,打造“無瓦營地”,以生態、生活、生機三生融合的內涵理念為運營核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林下經濟,推進精品民宿建設,提高農村產業質量和效益,通過項目自身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打造以戶外生活方式為基礎、綠色農業種植為背景、能夠將戶外拓展娛樂與科普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型農業生態旅游基地。
毛大慶建議,要加強各級政府對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管理和調整。都市農業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現代農業體系,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同時也需要市場機制的調節和促進。因此,應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都市農業,統籌部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特色運營機制,特別是與環首都圈的生態環境建設問題有效結合,統籌兼顧北京市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和示范功能,從整體系統發展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
都市農業旅游產業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的特征,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但受自然條件影響的經營風險大。各地都市農業發展實踐表明,都市農業旅游產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投融資體系不健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融資信貸服務系統亟需提高。
為此,毛大慶建議,北京市相關部門建立都市農業旅游產業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制定相關制度與政策,加強全程監管。同時,在原有融資渠道的基礎上,引入社會化非農資金,在兼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下制定優惠政策,引入外資、自然人、民營企業等資金參與都市農業建設。
編輯:楊嵐
關鍵詞:農業 都市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