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大會發言>第一次大會發言
李茜玲:構建廣西旅游大循環格局
構建廣西旅游大循環格局
■ 李茜玲(代表民革廣西區委)
國家能源集團廣西電力有限公司一級業務總監、民革廣西區委副主委(兼)李茜玲 覃文宇 攝
近年來,我區旅游產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大,由于產品和模式創新不足,在全國旅游發展大格局中相對弱勢。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沖擊,旅游業損失巨大。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疫情最重時,以桂林游、邊境游等為代表的旅游業基本停擺。為此,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系列針對性舉措,推動旅游業盡快復蘇。2020年前三季度,我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約4.13億人次,恢復至同期水平60.9%,旅游總消費4601.9億元,恢復至同期水平56.8%,成績來之不易。
當前,國外疫情肆虐,本土疫情多點散發,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對我區旅游業造成影響。
為推進我區“十四五”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議:
關注新趨勢,發現新需求。當前,我區旅游消費主要呈現五個方面趨勢:一是周邊游增多,長線游減少。二是自駕、小團游增長,跟團游減少。三是度假類產品消費增加,觀光型消費減少。四是非傳統熱門目的地(特別是西部人口密集度低的地區)熱度大幅提升。五是高端客群因為無法出境轉向國內游,高端旅游需求較大。這說明對規范化、品質化、定制化要求更高,親子、康養出游需求上升,教育類、文化類、科技類產品更受關注。必須積極應對因疫情、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旅游業態新趨勢,特別是深入研究我區主體客源及其旅游消費新需求,精準施策。
發掘新增長點,培育大眾旅游新業態。一是著力提升研學旅行產品質量。培育規范我區研學旅游市場,充分利用研學旅游資源以及科技館、紅色旅游、自然保護區、工廠和生態農業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豐富研學旅行課程資源,提升研學旅行的市場價值。二是加快推進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升級。深入挖掘農事體驗、夜間游覽、非遺傳承、主題游學等產品開發。推動傳統農家樂、農家菜、農產品向特色民宿、農家主題餐飲、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轉型,鄉村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三是打造旅游景區IP。借助網紅群體,利用短視頻、綜藝、影視等新媒體,培植網紅景點、產品,讓景區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并被熟知,提升商業價值。
升級新業態,打造品質化高端旅游產品。一是發展新定制旅游。整合資源,打造“隨心飛+隨心游+隨心住”產品鏈。充分挖掘本地自然文化資源,注入研學旅行的理念,開發深度定制產品,如桂林可開發“跟著教授去探索喀斯特溶洞”“桂劇體驗”“做個生態新農人”“禪文化與桂林”等特色旅游產品。二是發展新游學。新游學既要與研學旅行相區分,又要同傳統游學有區別。針對不同人群精準開發游學產品,如面向老年人開發康養和老年大學游學產品、面向高端人群開發深度文化體驗類游學產品、面向東盟客人開發自然文化游學類產品、依托高校資源積極開發面向海外的中華文化體驗類產品等。三是發展新度假。提升地域特色元素,推廣應用一站式服務休閑度假商業模式,如提供兒童樂園和寵物托管服務,開發符合國內消費者習慣的服務產品。
爭取政策支持,加快免稅市場布局。進一步完善免稅產業布局,在重要口岸、旅游、商貿城市規劃建設大型免稅綜合體或市內免稅店。擴大即買即退試點,為機場、口岸免稅店爭取適用出境免稅、進境免稅和歸國人員入境免稅政策。
應用新科技,賦能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旅游與科技、文化、教育融合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內容,積極應用旅游大數據,獲得旅游人群畫像、掌握消費習慣、評估旅游產品價值,進而做好市場細分,提供精細化產品服務,有的放矢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利用大數據、5G、全息技術、人工智能、新動能等技術,實現文旅景區數字化,給游客帶來更多沉浸式體驗。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