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中國教育閃亮“國際范兒”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英合作項目畢業典禮。(資料圖)
魯班工坊是天津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職業教育國際知名品牌,采用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方式走出國門,搭建起中國職業教育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圖為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的教師在吉布提魯班工坊授課。(資料圖)
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占在華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圖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留學生畢業聯歡留影。(資料圖)
“十三五”期間,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在新時代中奮進,在大變局中前行,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邁上了新臺階。5年來,這張教育對外開放的藍圖變得更清晰、影響更為深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而中外合作辦學、民間教育國際交流等形式,也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對外開放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多邊機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中國正在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出“中國智慧”。
發展聚焦“一帶一路”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介紹,2016年7月,教育部出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7年5月,“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納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2019年,在我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2019年,中國與俄羅斯雙向留學交流人員規模突破10萬人,提前一年實現兩國元首確定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中國新簽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已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中國各級各類教育赴境外辦學穩步推進,《高等學校赴境外辦學指南》正式發布,“魯班工坊”建設加快,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建設試點啟動。而在2020年9月1日,迪拜中國國際學校作為首批試點也迎來了正式開學。
聚焦“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教育的全球行動力得以提升。
與此同時,通過引進國外高水平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了國內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已超過30萬人,我國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合作方。此外,圍繞‘雙元制’模式深入開展中德職業教育合作,推動完善現代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劉錦說。
助力全球教育治理
“十三五”期間,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進者。
“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高度重視教育減貧國際合作,一方面,通過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和質量提升項目、兒童早期教育與發展項目,為國內教育脫貧攻堅助力;另一方面,積極分享我國教育脫貧經驗做法,為教育減貧國際合作賦能。”劉錦說。中國高校和職業院校在“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能人才,并與世界銀行等機構合作幫助東非國家應用技術大學培養支柱性產業的學科骨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全球最大的人文交流合作平臺、最重要的人文治理平臺,“十三五”期間,通過密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合作,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邁出新步伐,貢獻出中國方案。
據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合作舉辦了第二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2016年)、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2017年)、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兩次舉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圍繞國際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職業教育等與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密切相關的國際教育領域熱點和前沿議題,積極同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深入推進民間交流
“十三五”期間,中國民間教育國際交流全面服務國家教育改革發展和外交大局,建設了主體多元、覆蓋廣泛、規模龐大的網絡體系,開展了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交流活動,為提高中國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為引領,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積極參與中美、中歐等十大人文交流機制,承辦四屆中美省州教育廳長對話、中法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論壇、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五次會議等活動;實施‘知行中國’系列項目、艾森豪威爾基金會—中美高級學者交流等品牌項目。”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永利介紹說。
已成功舉辦了21屆的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也是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主要活動之一。“十三五”期間,共舉辦了4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3屆中國國際教育展、109場年會研討會,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所院校參展,參觀展覽人數超過24萬人。
在職業教育方面,為助力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十三五”期間,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正式實施,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國際論壇暨特色合作項目成果展正式舉辦。除此之外,還發起成立魯班工坊建設聯盟,引領高職院校境外辦學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間,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水平也得以進一步提升。
“824對學校參加中美千校攜手項目、185對中英學校參加中英伙伴學校交流計劃、150對中法學校參加中法百校交流計劃,近6萬名學生參加中法中學生數學交流活動,758名中學生、144名教師赴26個國家住家交流。另外還有34個國家的1654名中學生來華學習,千名外籍教師來華任教。”王永利說。
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與此同時,通過積極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為世界教育發展注入中國力量。
5年來,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設立的長城獎學金共資助來自82個國家的291名學生來華學習。連續實施中非信托基金項目,惠及10個非洲國家,在支持項目國教師培訓、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2030年教育目標實施,是該行動指導機構——2030年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也是2030年教育監測指標技術合作組和教師工作組等工作機制成員。”秦昌威說。中國深入參與《承認高等教育相關資歷全球公約》和《開放式教育資源建議書》等準則性文書磋商制定工作。目前,中國已有9個城市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網絡。
秦昌威表示,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多個合作平臺,完善合作格局。依托有關高校和地方合作設立國際高等教育創新中心、國際工程教育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網絡國際中心和教師教育中心等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類機構,在華設立的教育類二類機構達到5個;設立了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和平學、工業遺產、文化遺產法等6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在華設立的教席達到20個。這些中心和教席在教育扶貧、教師培訓、疫情期間推廣在線教育等方面為國際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教育 中國 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