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時間銀行”應實行全國“通存通兌”
“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年輕人或低齡老人為高齡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看護、陪伴、助行、助醫等生活照料類服務,并存儲服務的時間,在自己進入老齡后可以用之前存儲的時間進行兌換,實現互助養老,愛心循環。近年來,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引入“時間銀行”這一社區養老概念,目前北京也有3家“時間銀行”試點。“時間銀行”志愿服務目前正漸趨走向社區常態化。
時間銀行的倡導者是美國人埃德加·卡恩,他眼中的時間銀行,是指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就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
我國各地時間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養老環節,其本質是一種養老志愿服務的“存儲”和“受益”,是一種志愿服務激勵模式,具有“共擔養老服務責任,共享養老服務權利”的屬性。從實踐來看,一些地方的時間銀行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運行機制,具備了可觀的規模,積累了相當數量的“養老資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也已經讓很多老年人受益。
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正呈現逐漸加深之勢,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54億,占總人口的18.1%。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與此相對應的是養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養老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時間銀行可以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互助養老服務,豐富養老資源,積蓄養老力量,助力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緩解養老壓力。
當然,目前各地的時間銀行還有很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牽頭單位或運行責任單位有民政部門、街道社區、養老機構、物業公司等多個主體;積分規則、兌換規則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效力層級普遍偏低,有的效力依據是紅頭文件,有的效力依據僅僅是社區公約或機構章程,運行機制缺乏權威性、穩定性、長效性,缺乏有力保障;各地時間銀行“各自為戰”,不能互認積分、共享權益,人員流動之后,時間銀行的“存儲”和“權益”不能累計計算。
時間銀行大有可為,而要創優時間銀行的發展環境,必須打通各地時間銀行的地域壁壘、規則壁壘,實現時間銀行的數據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像商業銀行那樣,開通時間銀行的全國“通存通兌”功能。這就需要統一管理責任部門,統一運行規則,統一運行平臺,統一“存儲”賬號。
時間銀行以志愿服務為支撐,《志愿服務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應當如實記錄志愿者個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務情況、培訓情況、表彰獎勵情況、評價情況等信息,按照統一的信息數據標準錄入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民政部辦公廳2017年印發的《關于推廣使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通知》明確要求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數據為依據,完善志愿者評價與激勵回饋制度等。據此,組建全國通存通兌的時間銀行,已經具備了法律和技術保障。
時間銀行關乎每一個人的現實權益和未來權益,開通時間銀行全國“通存通兌”功能,符合民眾期待。希望民政部等部門積極完善相關方案,給出時間銀行“通存通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時間 銀行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