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藝評 人物 展訊 畫界雜志

首頁>書畫>資訊

牛年說牛

2021年01月04日 17:27  |  作者:?袁靖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我們的祖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形成60年一個甲子的干支紀年法,可以反復循環。古人又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對應,牛是中國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的動物,對應的地支為“丑”。2021年已經到來,從2月12日開始,就是農歷辛丑年了,辛丑年也是牛年,是全部屬牛的人的本命年。


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

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

我是動物考古學家,研究的對象是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從中探討古人與動物同行的歷史。這里先以黃牛為例談談我們的研究。動物考古學和基因研究的結果顯示,家養黃牛起源于距今1萬多年前的西亞地區。在中國更新世晚期的多個遺址里曾經發現過原始牛的化石,但是原始牛在古代滅絕了,原始牛和黃牛沒有關系。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和我的團隊通過對眾多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研究,依據黃牛骨骼的測量數據、出土數量、黃牛骨骼在全部出土動物骨骼中的比例、有意識地埋葬黃牛現象、線粒體DNA測試結果、穩定同位素的分析數據等多重證據,確認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家養黃牛是在距今約5600—4800年這個時間段里,突然出現在甘肅地區,而后向東部傳播,在距今4500年左右進入中原地區。基于基因研究的科學證據,我們可以斷言,黃牛是由西亞地區起源,通過文化交流,向東擴散,經過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可見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數千年,東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了。

因為南方地區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保存狀態極差,現在還不能明確判斷中國古代家養水牛的出現過程。我們在中國史前及商代的遺址中發現的水牛是圣水牛。圣水牛與家養水牛在牛角形狀上有明顯的區別,基因研究也證實,圣水牛和現在的家養水牛分別屬于兩個種。我認為圣水牛可能沒有馴化成功,它們后來滅絕了。因為最早馴化的水牛出現于印度河流域,時間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現生的家養水牛很可能是從南亞地區引進的。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古人究竟是什么時候從南亞地區引入現生水牛。這個問題有待于今后對考古遺址中出土的水牛骨骼進行全面地研究。

我們在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牛骨大多是破碎的,這可能是古人吃完牛肉,再敲骨吸髓的緣故,吃牛肉是古人養牛的目的之一。

祭祀是古人在特定的場所向神靈和祖先表達敬意、稟告事由的重要活動。在距今4000多年的多處史前遺址中,我們發現不少用黃牛進行祭祀活動的實例。如在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省柘城縣山臺寺遺址就發現了一個祭祀坑,里面出土了9頭黃牛,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埋葬整頭黃牛數量最多的一個遺址。這9頭黃牛的頭向并不一致,但是從整體上看,擺放比較規整,顯示出當時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講述舜巡查回來后,到供奉祖先的宗廟中,用公牛祭祀。《史記·五帝本紀》講述的是史前社會最后階段的歷史,我們的考古發現,與文獻的記載有相互對應之處。到了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商王用牛祭祀,用牛的數量最多時達到1000頭。周代的《詩經》中提到:“清酒既載,骍牡既備。”意思是祭神的清酒已經擺好,赤色的公牛已經備齊。西漢的《大戴禮記》記載有:“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即諸侯一級在祭祀時用牛,稱之為太牢。可見最高等級的祭祀是必須用牛的。

盡管獲取肉食資源、在祭祀活動中用牛等都是古人飼養黃牛的目的之一,但古代飼養黃牛最主要的目的是作為畜力。在《論語·雍也》中有一段記載:“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是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長得漂亮,如果就因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有問題,不把它用來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文字記載往往晚于實際發生的時間,《論語》形成于春秋時期,應該說在那個時候之前,用牛犁地的現象已經存在了。但是文獻的記載僅限于此,要追溯用牛犁地最早出現的時間,只有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才能給予科學地回答。

由于過度使役家養動物,超出家養動物的生理負荷,容易在這些動物的骨骼上留下骨質增生等病變的痕跡。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大約距今3300年左右,是商代晚期的都邑,我們在那里發現一些黃牛的趾骨上存在明顯的骨質增生現象,可能是黃牛長期負重行走所致,但商代晚期是否肯定存在用黃牛犁地、拉車或馱運東西的現象,現在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雖然朝代變更、社會制度變革,農村的土地政策經歷過多次變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進行耕作一直持續到現代化的拖拉機出現為止。在使用拖拉機耕地之前,牛耕始終是中國農村的第一生產力。可見從古到今,耕牛在農業社會中居功至偉。

除了貢獻肉食、作為祭祀的用品、在勞役中發揮重要作用外,黃牛的骨骼還是制作骨器的重要原料。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鐵三路制作骨笄的作坊遺址,發現大量用黃牛骨骼制作骨笄的半成品、邊角料等,重達數十噸。骨笄是古人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的簪子。我們通過研究,確認當時的加工工藝包括切割、削、銼、鑿、雕刻、打磨等,整個制作工藝呈現出模式化、標準化的特點。

正因為牛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以牛為形象的文物眾多,其中首推青銅器。如在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牛四腿粗壯,佇立、伸頸、翹首,雙眼圓睜,作吼叫狀。這件青銅器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西周社會的勃勃生機。

多少年來,牛一直被視為是勤勞的象征。在2021年開始之際,讓我們趁牛年到來的東風,擼起袖子加油干,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黃牛 動物 遺址 水牛 祭祀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AV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午夜福利国产视频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 亚洲免费VA不卡在线播放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