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致敬扶貧人>要聞 要聞
用好用足自然資源領域政策舉措 為貧困地區提供“真金白銀”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然資源部持續創新完善自然資源領域政策舉措,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民生發展等用地需求提供保障,已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千億元的“真金白銀”。
莊少勤介紹,為拓寬脫貧攻堅資金來源,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自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通過允許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以及省級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2018年以來,允許“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由國家統籌跨省域調劑使用。通過實施跨區域的增減掛鉤政策,統籌了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空間資源,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千億元的“真金白銀”。
同時,針對深度貧困地區用地計劃指標不足等情況,自然資源部加大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傾斜力度,每年對全國832個貧困縣分別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00畝。通過允許預支使用及在建設用地審批、占補平衡方面實施特殊政策,保障脫貧攻堅項目及時落地。
莊少勤強調,在做好脫貧攻堅用地保障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堅守底線,促進地方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自然資源部指導和督促地方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土地扶貧政策,既開辟綠色通道,又嚴格監管,防止違法違規用地,努力把好事辦好。
莊少勤表示,作為自然資源部的專業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科技優勢,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找水打井,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難題。通過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技術指導,有效減輕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記者了解到,在貧困區調查中,中國地質調查局發現各類地質遺跡景觀資源2200多處,其中世界級98處,國家級509處。通過挖掘地質文化元素和特色資源,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地質公園5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有力地帶動了群眾增收,贏得地方政府和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記者 張亞雄)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自然資源 貧困地區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