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拿買來的作品參賽,是在給孩子埋雷
“定制國獎級別的作品9000元,省獎4000元,如果國獎未獲獎可退500元,但‘包得省獎’,未得獎可退全款,所需的作品面試答辯可以負責教授。”這是某網店的廣告。
據澎湃新聞報道,目前市面上存在可定制繪畫、網頁設計、動畫、科創小發明、大賽計劃書等比賽作品的“生意鏈”,覆蓋青少年至大學生群體的各類重要賽事。
代人創作比賽作品,何以竟然成為一門明碼標價的生意?商家當然是沖著可觀的收益而來,而獲獎者除了得到稱贊和榮譽外,可升學加分、評優保研加分、獲得獎勵,雙方可謂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的結果是助長了歪風邪氣,嚴重影響了評獎的公平公正性。
以此手段給孩子提供“助力”的家長們,需要反思。弄虛作假不僅違背了比賽初衷,更給孩子作出糟糕的示范。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一旦東窗事發,無疑會弄巧成拙,摔得更慘,甚至可能毀了孩子的前途,這樣的后果承擔得起嗎?退一步講,即便通過這種低級的手段獲了獎,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這種扭曲的榮譽觀,會給孩子傳遞怎樣的理念?一個耳濡目染弄虛作假的孩子,會不會成長為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毫不客氣地說,家長的弄虛作假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給孩子埋雷。
正是因為家長有需求,才有了這個市場,所以,去除比賽的功利化,讓家長的功利心無以落地,就能規避這個問題。今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繼續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不得將任何競賽獎項作為升學依據;嚴禁將各類競賽獲獎情況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加分依據,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看來,靠獲獎獲得加分的路已經走不通了。不過,獲獎還是能為孩子的檔案增色,很多家長依然熱衷弄虛作假,這就需要對相關各方加大懲戒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比如,代畫作品是一種流水線作業,缺乏創造性,往往具有刻板化、模式化的特點,專業評委識別起來并不難,但代畫作品頻頻獲獎,說明比賽組織方為了利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置公正于不顧,應該受到懲罰,被取締最好——這樣的比賽毫無益處。
對于參賽造假,教育部也已表態,將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代勞者,堅決禁止違背學術誠信要求的行為;對于情節嚴重或者經警告、提醒仍不改正的,將從競賽名單中移除,并不再受理舉辦單位舉辦競賽的申請。如此,造假成本提高后,比賽的公正性應能達到一個理想水平。
對于“代勞”廣告的泛濫,相關平臺不能放任不管。切實加強廣告審核,限制有悖公序良俗的廣告,是應有之義。只要群策群力,何愁不能切斷代勞參賽的“生意鏈”?(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作品 參賽 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