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原創
燃燒吧,卡路里!
——《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人民政協網北京11月25日電 題:燃燒吧,卡路里!——《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記者 李敏杰
資料圖: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 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賈寧 攝
“提到全民健身,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尷尬!”
……
10月23日上午,記者沒有想到的是,與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花亞偉的對話,會從一段“尷尬”中聊起。
原來,前幾年花亞偉去某縣城出差,飯后想找地方活動活動,“結果在城里轉了一圈,愣是沒找到公共的運動場地,甚至連運動的人也沒見到幾個。”這種偶遇的小“尷尬”看似平常,卻在花亞偉心中埋下疑惑——老百姓健個身,燃燒一下卡路里,怎么就這么難?
還有一組調查數據讓花亞偉更加憂心忡忡:我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其中20至69歲居民經常鍛煉率僅為14.7%。“14.7%!成年人經常鍛煉率如此低,長期缺乏身體活動,會導致多種慢性病發生。”花亞偉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作為醫生的他深知健身與健康密不可分。
在2019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花亞偉鄭重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呼吁要加強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頂層設計、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場所及設施建設、提升健身服務水平和科學化水平……這份站在全民立場和專業視角上的提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入選全國政協“2019年度好提案”。
全民健身的“大群體格局”
早在2016年6月15日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就明確指出,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
“可以說全民健身已經不單單是體育運動,更是‘防病于未然’的前置健康關卡。”在調研中花亞偉發現,目前全民健身面臨的困難更多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與體育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的矛盾。“很多地方連基本的健身場地及健身設施都沒有,怎么保證大家都來鍛煉呢?”
花亞偉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大城市的公共體育場館和設施相對好一些,但三四線城市,尤其是偏遠鄉鎮,場館和設施都比較少,“體育館、游泳館,運動場、籃球場、足球場‘兩館三場’可以說一半都沒有。”
為什么會出現這類現象?花亞偉認為,主要原因是思想重視程度不夠,“各級政府特別是縣(區)政府還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體活動的思想,把全民健身視為體育部門一家的事情,導致其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全民健身的‘大群體格局’尚未形成。”
花亞偉建議,各級政府要從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謀劃發展全民建身事業,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基本權益。“要真正把全民健身工作作為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營造‘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全民“健康處方”
在過去的調研中,花亞偉留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目前全民健身的參與情況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整體態勢,即老年和少年人數較多,中青年人數較低。
“中間段的這些人都去哪兒了呢?”
與此同時,近些年“上班族猝死”的新聞常常見諸網絡報端,讓花亞偉非常揪心。“這些問題說到底還是跟長期忽視健康有關。”在花亞偉看來,健康中國不單純是理念,全民健身也不是一句口號,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說白了,大家都得運動起來,當回事兒。”
醫者仁心,每每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樣子,身為醫生的花亞偉內心也不是滋味。“如果經常鍛煉,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就會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花亞偉告訴自己,醫生不僅要治病,還要做健康科普知識、健康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推動者、普及者。為此,他開出了一份“健康處方”:少鹽多醋、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均衡膳食。
今年5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相關部委的現場回應讓花亞偉非常興奮。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在會上回應稱,發展改革委正在科學研判全民健身的大趨勢,擬將包括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在內的有關內容納入“十四五”規劃,力爭提出一些硬招和實招,推動全民健身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在會上表示,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提出體育場地設施布局的總體要求和相關指標,并在詳細規劃中具體落地;切實做好規劃的監督實施,確保規劃確定的體育場地真正能夠實施。自然資源部下一步將推廣一些城市“金角銀邊”、城市“留白增綠”的經驗。
這些“官方回應”給了花亞偉一劑強心針。“現在各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特別是在新建城區,包括住宅區都配備有健身場地和體育設施,有些地方還建立健身房、開展戶外體育運動競技活動、成立一些健身機構等,相信通過這些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身的需求。”
讓健身理念貫穿到全生命周期
“小胖墩”為數不少,“小眼鏡”超1億……“當前學校教育的導向是更重視文化課,這樣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把體育課與文化課放在同一層面重視,真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讓整個教育界、家長圈都“沸騰”了,也讓花亞偉滿心歡喜。文件中明確提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這其實也是政協委員們努力推動的結果!”提及這次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花亞偉深有感觸:“過去我們有些學生跑百米都達不到標準,為什么?就因為他們的時間大多用在了學習上,而忽視了體育鍛煉,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的確到了一個必須重視的時候了!”
花亞偉進一步認為,可以研究制定不同群體、年齡層次的健身標準,指導健身活動有效開展。同時加快推進各地各級國民體質監測指導中心建設,完善監測網絡體系,積極開展體質測定與健身指導。進一步規范體育社團組織管理,健全其運行的考評和激勵機制,支持各類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健身輔導站點建設,積極推進各類體育社團組織向基層延伸,不斷向健身、文旅、康養等領域融合集成發展。
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常常把健康比作‘1’,而家庭、事業、名譽、財富等都是‘1’后面的‘0’,人生圓滿全系于1的穩固。”花亞偉認為,全民健身理念的踐行,推動了健康的關口前移,也意味著百姓不再單純被視為衛生健康事業的“病人”,而是自身健康的“主人”。
花亞偉更希望,每個人都能以健康為中心,從“1”發軔,讓健身理念貫穿到全生命周期。“當然全民健身的問題并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而我也將繼續追蹤、持續建言。”
一紙提案,一份擔當。我們相信,花亞偉的牽掛與堅持,將助推全民健身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健身 亞偉 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