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微言大義 望海樓札記

首頁>要 論>委員評論

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2020年11月25日 09:18  |  作者:馮遠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

“韌性城市”的說法,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并被國內的建筑行業吸收為新理念。“韌性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兩點:一是當災害發生時,城市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可稱之為抵御、適應能力;二是能夠從災害中快速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可稱之為恢復能力。簡單講,就是城市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各類災害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到每一個人,對城市建設和房屋建設也是一次考驗。作為建筑行業從業者,筆者認為這不僅需要城市具備應對突發狀況時的應急治理能力,還需要強調“韌性城市”的建設理念,提高城市面對風險的快速應對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因此,適時將建設“韌性城市”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體現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追求。

猶記“5·12”汶川地震后的下午,街道上站滿了人,到了晚間,許多人拿著臥具,卻難以在大街上找到一席之地。相比12年前,當今城市里的建筑更高了、密度更大了,要想把豎向空間里的人都放在地面上,難度就更大了。而且,疫情和地震這兩類災害的防控措施恰恰是相反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要求人們待在家里,人員不能聚集;而大地震發生后,人們都不會待在家里,會疏散到室外,這將必然導致聚集。假設疫情遇上了地震,我們如何是好?

事實上,不僅僅是疫情遇上地震,也可能其他災難同時發生,例如地震+火災、地震+風災等等,該怎么辦?所以,在城市面對多災并發時,如何進行及時有效應對,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是城市設計、房屋設計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目前,盡管對“韌性城市”內涵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韌性城市”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代表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在國內,“韌性城市”尚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加快步伐,盡快將韌性要素體現在城市建設中,讓我們的城市在遭遇突發災害時,適應能力更強,恢復能力也更強,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全、舒心。

當然,建設“韌性城市”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從政策制度、工程技術、社會管理、文化觀念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構建。

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強“韌性城市”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城市發展需要的“韌性城市”基本理論、指標體系、規劃方法和相關建設管理及技術標準,做好“韌性城市”規劃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災害發生時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災害損失,幫助居民災后快速恢復。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工程技術方面,要將“韌性城市”思維貫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維的全過程。將防災目標和指標分解到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中,在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防災規劃。在傳統建筑設計中,考慮“彈性”設計,提升技術的預見性;在防災方面,從建筑抗震、抗洪、抗風的傳統設計思維方式向適應性、可恢復性設計思維轉變,盡可能減輕災害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傷。此外,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提升城市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信息服務等功能。

社會管理方面,要提高政府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要從單一風險應急管理模式向多領域、跨學科、多部門協作的應急工作模式轉變,最大限度調動各類資源,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文化觀念方面,要通過組織應急救災演練、加強媒體宣傳等途徑,提高公眾防災意識,提升自救互救能力。要關注公眾面對災害的情緒反應和災后的精神恢復,及時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縮短不良情緒的恢復時間。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城市 韌性城市 建設 災害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老肥熟视频 | 亚洲精品资源站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