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杭州高新區:雙輪驅動托起數字經濟高地
杭州高新區互聯網產業園全景。徐青青攝
大立科技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儀器設備。大立科技供圖
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杭州高新區成立30年來深耕數字產業,培育出海康威視、新華三、大華等眾多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打造出產業鏈條完整、技術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發展樣本,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和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全國前列。
秘訣何在?在杭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敏看來,從創新驅動到創新制勝,杭州高新區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雙輪驅動創新之路。
瞄準堵點、聚焦短板,圍繞數字經濟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托在手心,只有硬幣大小的正方形元器件,凝聚了大立科技董事長龐惠民“十年磨一劍”的心血。這個不起眼的小小元器件,在疫情防控中立下大功——作為紅外熱像儀的關鍵零部件,它廣泛應用于各種測溫設備,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
“以前在紅外熱成像領域,最關鍵的探測器全球只有一家供應商。幾萬元的設備,元器件就占了全部成本的70%以上。”龐惠民說,2003年抗擊非典時,公司生產的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核心部件完全依靠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急用時根本買不到。2004年開始,龐惠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攻克這個“卡脖子”技術。
創新的底氣除了公司的技術積累,也來自于高新區的支持。“2001年,我們剛從省測試技術研究所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在幾乎沒有任何產出的情況下,高新區就批給我們56畝土地,讓我們建起了實驗室和生產車間,這是企業當時最需要的。”
做好探測器,需要上百道工序,技術難度很大。“很多道工序的生產設備都是特定的,我們要先把設備造出來,摸索著去做,還要保證每一道工序的成功率,才能實現標準化的器件生產。”龐惠民告訴記者,研發元器件需要高額投入,投入最多時占到企業年利潤的一半。在這一過程中,高新區也給予了關鍵的經費支持,并且幫助企業申報國家和省部級的重點項目。
在高新區的支持下,大立科技先后成功研制出100萬像素、200萬像素和600萬像素的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由此帶來的,是浙江紅外產業的集群優勢。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視、大華、宇視科技、大立科技等企業快速投產紅外熱成像儀,杭州高新區的紅外熱像產品產量約占全國的2/3,關聯企業產值快速增長。
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瞄準產業鏈條的堵點、短板自主創新,如今杭州高新區已打造出一條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體系。
“投得越多、補得越多”,將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作為政策支持的關鍵著力點
“每年從財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設立產業扶持資金”——2004年起,修訂后的《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明確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動。
“公司剛成立時,辦公環境特別艱苦,坐在機房里寫代碼,經常能聽到頂棚的老鼠亂跑。”宏杉科技總裁楊柳告訴記者,2010年,宏杉科技瞄準存儲這個國內信息產業的短板,開始攻關。
“早期我們研發資金有限,多虧了高新區雪中送炭。”楊柳回憶,聽說企業遇到困難,高新區主動上門服務,不僅幫助協調了新的辦公場所、減免了3年房租,還按照企業研發投入的20%予以資金補助。如今,宏杉科技掌握多項存儲核心技術,產品成功運用于中國工商銀行、鐵路總公司12306結算系統等數據中心。
“投得越多、補得越多”,記者在杭州高新區采訪發現,這里將企業的高新技術研發作為政策支持的關鍵著力點,各項政策扶持體系的重要指標,都是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投入,而不是產出和稅收。
“生物醫藥產業投入高、周期長,高新區給了團隊全方位的支持。”鴻運華寧(杭州)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景書謙告訴記者,企業創辦的初衷是“做一款真正屬于中國人的創新藥”。他們提交的項目通過高新區“5050計劃”項目評審,拿到了3年的辦公場所補貼和5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又獲得兩輪“一企一策”政策的支持。
景書謙說,如今鴻運華寧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全球競爭力的生物藥研發管線,自主研發出多個靶向GPCR抗體候選藥,累計在全球申請45項發明專利,離夢想越來越近。
據杭州高新區經信局局長張炬剛介紹,高新區注重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支持對象以企業為主體,成果轉化也以企業為主體,對于選準的企業、產業敢于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鏈持續升級。
“補得越多、投得越多”——高新區的精準支持有力撬動了全社會研發投入。宏杉科技、恒生電子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30%,電子商務、通信設備、集成電路、電子與信息等相關產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重達到兩位數。2019年,杭州高新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57.57件,九成以上來自企業。
寬容失敗、鼓勵創新,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曾經有人評價,杭州高新區的成就,是“忍”出來的。因為能“忍”,高新區耐心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因為能“忍”,高新區可以寬容失敗,幫助企業成長,堅定不移地支持“明天不一定成功、但后天會燦爛”的技術和產業。
范淵,作為第一個登上全球頂級信息安全大會進行演講的中國人,2007年回國后選擇了在高新區創業,他創辦的安恒信息現在已是國內網絡安全領域的知名企業。
從最初不足100平方米的孵化器,到一層樓,再到一棟樓……回顧安恒信息的成長歷程,范淵最感謝的就是高新區對于創新生態的營造。“高新區對創新創業和對海外人才的支持政策都非常清晰,我們能夠專心投入研發。這里上下游產業鏈完善,在區內就能找到優質客戶和合作伙伴,產品可以很快落地應用。”
專注于孵化初創企業的杭州楓惠六和橋創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海邦認為,杭州高新區最吸引創業者的地方除了好的營商環境,還在于長期形成的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
“高新區是一個讓我再次起飛的地方。”博聯科技CEO劉宗孺說,第一次創業失敗后,他又攜帶著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再次來到高新區,當時的心情是忐忑的。“沒想到這個項目不僅高分通過評審、拿到500萬元啟動資金,還享受到各種優惠政策。目前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4億元。”
“寬容失敗,鼓勵創新,才能構筑起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共同推動打通堵點,在新發展格局中贏得主動。”王敏表示,創新驅動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也體現在政府政策和服務的創新方面。每當捕捉到企業、項目發出的創新信號,高新區總能快速響應。2011年以來,高新區已連續推出三輪“1+X”產業政策體系并不斷升級,根據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實際需求給予差別化政策扶持。
為破解企業融資難問題,杭州高新區今年首創基于企業創新能力的科技企業增信機制,在全國高新區中率先啟動“企業創新積分”試點,通過可量化的指標精準構建全周期的企業創新畫像。
今年8月,一個名為“上馬石”的企業e服務平臺在杭州高新區開通。該平臺依托高新區城市大腦,以應用數據為支撐,精準連接政府、企業、銀行、園區,旨在把企業“扶上馬、送一程”。參與研發這一系統的范淵表示:“如果說12年前還是1.0時代,那么今天已經進入高新區創新生態的2.0時代。”(記者 馮 華)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高新區 創新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