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68件文物回歸祖國 為25年跨國追索劃圓滿句點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應妮)一場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終于畫上圓滿句號!
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有關情況。經鑒定,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整體來看,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經手人憶往昔感慨萬千
現年68歲的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至今仍記得25年前走進那個庫房時的震驚,“真的是被數量震驚了,地上擠擠挨挨的全都是文物”。
當時作為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的他,受命和北京文物專家章津才一同赴英國倫敦鑒定文物,“當時是英國警方在1994年獲得一些線索,最早是從一批埃及文物失竊開始追索,在找到這個團伙以及存放庫房時發現相當一部分文物不是埃及的,他們大概知道是東亞方向的,所以跟中國駐英大使館打招呼,說能不能來專家認一認。我就受命去了一趟。”
事實上,在1991年至1997年擔任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期間,李季就知道內地文物經過香港走私到歐洲是一條重要的渠道,“我們親眼在香港的古董商店里看到大量從古代墓葬里發掘出的文物,有連土都沒有清理的,非常痛心!因為我的專業是考古,所以他們不但竊取了珍貴文物,而且把這些珍貴歷史信息也全都破壞了。”
在做鑒定的時候,李季坦言心潮難平。三千多件文物,他直言這足夠辦一個博物館絕對沒問題。“年代跨度特別大,從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新石器,順著24史一直到明清文物,連清代石碑和碑額都整個原封不動給運過去了。”
經中方努力,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000余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當年就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辦了一個展覽,李季當時正是該館陳列部主任,參與展覽的舉辦,再度與這批文物結緣參與。“在展廳又重新見到當年在倫敦鑒定過的文物,當時也是很感慨。這么多人接力辛勤努力的成果。”
案件回顧
1995年2月,英國大都會警察局向中國駐英使館通報,在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犯罪嫌疑人已鎖定。國家文物局初步鑒定為我禁止出境文物。當年3月11日,英警方實施“水燭行動”,截獲嫌疑人運抵英國的大量文物。國家文物局派員赴英鑒定,確認該批文物屬于中國。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港澳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共同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通過執法合作、民事訴訟、協商談判等多種方式展開追索。迫于中方壓力,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000余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歸還7件文物。但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商談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放棄追索,與我駐英國使館、英國警方保持聯系,長期關注進展。
重啟追索
關強介紹,2020年1月,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聯系中國駐英使館,告知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政府。國家文物局立即組織重啟追索機制,擬定追索方案,組織專家鑒定,形成追索清單,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向英方發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7月29日,中國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于芃帶隊赴英方倉庫現場清點,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追索文物共68件,倫敦大都會警察局同意全部歸還。該案剩余扣押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根據英國法律應歸還中國政府。
移交接收
疫情之下,國家文物局調整工作方式,采取“委托使館接收、國內點交核實”方式統籌推進,周密制定文物回運方案,委托專業機構辦理出境許可,量身定制包裝,協調返程航班,確保文物安全。北京海關下屬中關村海關一日內辦結免稅入境流程。10月16日,國家文物局授權中國駐英國使館,與倫敦大都會警察局進行文物移交,簽署文物接收確認書。10月19日上午,劉曉明大使舉行線上文物返還移交儀式,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有關負責人出席。當晚,中國駐英國使館專人護送文物至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文物啟運回國。
回歸祖國
10月20日下午,文物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海關在停機坪即時查驗,予以通關便利,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三家直屬單位分工協作,連夜完成文物查驗并點交入庫。2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開展實物鑒定,經專家討論研究,該批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文物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從春秋戰國一直清代;二是產地分布廣,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地均有所見;三是器型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一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比如1套8件的唐三彩七星盤,由承盤、六個小杯和一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七星盤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再現,也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再如1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蓋,從胎釉及工藝來看,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個墓葬,極為難得,現將其歸為成組文物。這匹元明時期的石雕馬,對比貴州遵義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類石雕制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類似的出土釉陶,認定其為西南地區所出土的元明時期石雕制品,地域特征明顯,非常少見。1組3件小鉛釉樂舞傭,紅胎,鉛釉,比較完整,殘存有釉,能反映漢代低溫鉛釉技術發展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內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資料中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釉陶樂舞傭更加稀有。同時,這批文物中宋代的青白瓷數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綜合看,這批青白瓷的生產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金溪窯,安徽繁昌窯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產技術的普及與傳播,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
新聞發布
關強在發布會上指出,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恒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是中英兩國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范例,既彰顯了我國政府打擊文物走私、追索流失文物的堅定意志,也是多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國際規則改革完善、促進國際法秩序朝有利于文物返還的方向發展的重要成果。
他說,20多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積極推動“1970年公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的推廣、改革與完善,與23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彰顯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關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堅持呼吁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改革和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據悉,今年時值“1970年公約”5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在線會議方式組織開展紀念活動。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站開設了專題網頁,將此次追索回國的文物、追索過程在線展示,為廣大社會公眾獻上文物回歸后的“首秀”,也籍此慶祝公約50周年,與國際社會分享文物追索返還的“中國故事”。(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追索 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