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形成新格局也要重視老問題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三十二
周末,遇到一位老朋友,記者出身,5年前轉型創業。從前年開始,趕上了電商風口,公司發展順利,在北京、杭州、成都、重慶、深圳、海口都有分公司,員工人數已超過300人。
今年“雙十一”前后,他們小有斬獲,真實銷售額近億元。
他們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上游一部分是品牌廠商,一部分是原來外貿公司的定制廠,生產能力一流,但沒有自己的品牌,想轉型做國內市場,前期投入成本又太高;公司幾個創始人都是媒體人出身,對市場和客戶的反應比較敏銳,經過幾年磨合,打造了幾款介于新媒體與純電商之間的商業形態,通過積累龐大的粉絲量,實現產品直銷。
經過一段時間運營,他們發現粉絲對產品的認可度很高,就在打算擴大規模時,卻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品質控制。品牌廠商質量過硬,也有品牌背書,但利潤低,只能跑量,分攤部分運營成本;對于其他有潛力的小合作伙伴這一塊業務,公司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品控部門就已占近1/3,接近主播團隊的成本。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他們對品控的要求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仔細分析,也確實是這么個理兒:粉絲經濟看似熱鬧,其實也很脆弱。一旦有消費者有“實錘”投訴質量有瑕疵,或者貨不對板,對商業模式的沖擊將是致命的。
他談到的這個問題,多少有點出乎我的預料。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溫州商人通過燒掉劣質鞋的舉動,表明自己打造過硬產品的決心,那么,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在經濟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質量過硬應該是一個基本前提才是。
但現實的復雜性就在于:過硬的質量或者合格的服務,并不是天然就有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復雜到全世界獨一份、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經濟發展基本特征的市場環境中,有些商業常識,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依然需要不斷錘煉。
新經濟,遇到老難題。這不僅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問題,也是橫亙在中國經濟發展形成新格局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道坎。而這樣的坎兒,并不是只有這一道。
路漫漫兮,為者常成。中國經濟需要信心,也需要耐心。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新格局 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