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天津市政協常委林彬:
從“收獲”階段節約每一粒糧食人民政協網天津11月16日電(記者 張原 李寧馨)一段時間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下,全國都行動起來開展“光盤行動”。在天津市政協常委、農工黨天津市委會常委、天津大學機械學院教授林彬看來,除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從“收獲”階段開始節約糧食問題也不容忽視。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約有14%的糧食在收獲后到零售前的環節被損失。據測算,我國每年收割、儲藏、加工等環節損失和浪費的糧食總量超700億斤,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林彬調研認為,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可各環節的浪費損耗現象仍存在,特別是在糧食收獲時的損失更為常見,應引起國家高度重視。他指出:我國農業收割設備智能化水平不高、農業收割機械智能化研發隊伍力量薄弱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農業設備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在于智能傳感器的應用,而我國目前適用于農業領域智能裝備的傳感器十分缺乏,智能機械設備大腦“缺目少耳”。
“有關數據表明,農業領域機械、智能裝備需要3000多種傳感器,但我國目前僅能提供300多種。農用機械、智能裝備需要適應在水田、泥漿、不規則地塊等環境中作業,要能承受較大震動、高濕、可視性差等不利條件,這都對研發專門的傳感器提出了要求。”林彬發現,農業收割機械智能化研發隊伍力量薄弱主要表現在,各高校和農業機械部門對農業收割機械智能研究重視不夠,受市場成本壓力,收割機械注重基本功能的實現,對于由于提升智能化水平而增加的成本,無法被市場使用者認可。因此,研究和制造部門對智能化研發投入動力不足。
林彬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聯合農業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收割科研聯合公關。首先對我國糧食主產區應用的農業機械設備進行一次普查,增加基礎數據積累,同時針對小麥、玉米、大豆聯合收割機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應用情況,根據實際需求,聯合開展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研究攻關。加大農機農藝融合方向傳感器的應用研究,使二者協調發展,并貫穿播種、耕耘、收獲等各環節,最大限度實現顆粒歸倉。
“要根據作物的不同產量研究自動調節脫粒間隙的傳感器和籽粒損失監測裝置的傳感器。通過安裝智能傳感器,有效降低收獲環節的糧食損失率和損傷率。推動國家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進而帶動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十分重要。”在林彬看來,先進傳感器數據接口、變量作業智能裝備、作業決策支持模型、農機信息化數據平臺等,都需要國家標準來支撐。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快相關標準的出臺,為傳感器研發和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編輯:閆春旭
關鍵詞:糧食 傳感器 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