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暨抗疫實踐總結研討會”在京舉行
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人民政協網北京電(記者 陳晶)“黨的領導,毫無疑問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根本原因。這次疫情,中醫藥人能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也得益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決策部署,這是全國中醫藥大會勝利召開以后面臨的一次大考。”11月11日下午,在人民政協報社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組織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暨抗疫實踐總結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感慨道。
黃璐琦說,武漢保衛戰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余艷紅書記深入抗疫一線,帶領十余位司局級干部在前方部署工作,指揮作戰。三位院士和773名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共同戰疫。“正是由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同志們在武漢建立了中醫藥前沿指揮部,中醫藥人才能不負使命,通過了這次大考。”
“兩個90%”,彰顯中醫藥抗疫擔當
3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發布了一組數據,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
在黃璐琦看來,“兩個90%”充分說明了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的實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評價,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回顧總結整個中醫藥在這次疫情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們認為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對患者按照感冒、流感、新冠等不同疾病類型進行分層干預;二是對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發揮中醫藥主導作用,對重型、危重型患者發揮中西醫協同作用;三是在康復患者中發揮整體的調節作用,且整體改善率達70%;四是在預防中發揮獨特優勢作用;五是滿足民眾對傳統醫藥的需求。”黃璐琦表示。
總結抗疫經驗,黃璐琦認為,一是核心最重要,正因為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決策和堅強領導,才有現在的重大戰略成果,而這也正是人民領袖愛人民的生動實踐;二是有黨有依靠,黨員們身先士卒,為抗疫工作起到模范先鋒作用;三是群眾的信賴,給予中醫藥充分施展的空間;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好,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五是國家實力強,讓我們有實力搞中醫藥科技攻關,搞基礎研究、重大疾病防治等。這些因素,給了中醫藥人前行的動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挑戰的面前,始終“腳下有道路、眼里有光明、心中有底氣”。
中醫藥的發展也應與時俱進
“3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三藥三方’,就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最佳實踐。正如黃璐琦院士所說,中醫藥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其實有歷史的根源,每一個朝代、每一次抗疫,中醫藥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醫藥不僅僅能治療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癥,且對并發癥的治療也體現了很好的效果。”廣東省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回應,“中醫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如果我們更早、更全面、更徹底的參與進去,取得的效果應該比現在會更好,阻斷的效果更好。”
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張東看來,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恰恰在于中醫背后的思想和核心。中醫藥“高分”參與武漢戰疫,恰恰說明中醫的思想,給了世界醫學看待同樣一種疾病的不同思路和視角。這個思路跟視角來源于我們中華傳統的文明,這兩千年的積累,讓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樣的疾病,而不只是殺滅病毒解剖或者是殺死細菌細胞本身,因而中醫關注的層面更高、更廣,并發揮出特色優勢。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原院長陳珞珈看來,歸納總結中醫藥參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經驗和成績,應該就輕、中、重三類新冠肺炎患者,分為中醫藥、西醫藥品、中西醫結合三個治療組,進行雙盲循證、多中心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探索最優診療方案,這是非常有意義且極其重要的。同時應重視國民的健康,建議政府加大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的投入。
九三學社吉林省副主委、長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冷向陽也認為,國家應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強對中醫藥的應急體系建設投入。因為,中醫藥應急體系的建設,是中醫藥能否再參加重大疫情防控,能否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關鍵環節。“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遭遇的每次重大疫情,中醫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國家在中醫院的急診急救建設中投入的資源太少了,都是靠中醫院自身的發展,自身的能力建設來解決自身的基本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
“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中醫理論與時俱進,中醫應在傳承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中西醫結合能更好地把中醫藥事業做好。”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省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予回應,中醫的科學性、有效性及中醫理論的先進性不言而喻,在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包括一些慢病防治中,中醫發揮著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療保健部主任張洪春進一步表示,中醫藥除了在慢病比如說慢阻肺、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控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急癥、特別是突發的應急公共衛生實踐中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中醫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醫和西醫就應當相互尊重,共同探討并形成對廣大人民群眾、廣大患者最佳的診療方案,使每個患者都能夠最佳的治療措施。同時,還要科學地對待中醫藥的療效和機制,不能僅僅采用動物實驗或現有的手段證明或者是否定它的療效。
張洪春委員的觀點,也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劉玉玲研究員的認同。她與會分享了自己參與、領銜主研的降血糖原創中藥新藥——桑枝總生物堿的創新故事,并講述了探索中藥創新發展的三點體會:一是中藥產品也可以做到物質基礎明確,標準組份的化學結構清晰,質量可控;二是與單一成分的化藥相比,這種來源于中草藥植物的有效組分,具有發揮多重藥理作用的優勢;三是可以采用國際公認的降糖療效金標準,挑戰高標準臨床評價,用現代科技手段,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
“我們希望,通過桑枝總生物堿這樣一個項目,能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一個全新的路徑,能為中藥創新提供一個新的范本。我們也相信,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能對重大疾病的治療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劉玉玲進一步強調。
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國中醫藥生產企業有1587家,占整個制藥企業總數的21%;全國中藥營業收入4490億元,占全國藥品銷售總額的18%。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共有58424個中藥批準文號,占了中國全部藥品批準文號的1/3強。
與會專家表示,《中醫藥法》頒布之后,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發展時機。但與此同時,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和特色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特別是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和優勢,因為國家的帶量采購等政策,以及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正在逐漸消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表示,中藥材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中藥由野生改為種植導致的質量良莠不齊,年輕人追求快節奏不愿用湯藥,甚至不信中醫,中醫大師越來越少,青年醫生成長緩慢等因素,正在制約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如何守住中醫藥特色及優勢診療領域,與時俱進地拓展中醫藥新的發展空間,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賦予中醫藥人的重大使命。
“目前來講,中藥在中國整個醫藥產業中與中醫的地位是完全不匹配的。這其中的影響因素眾多:首先是藥材質量保障難,一些道地藥材優良種質正在消失或解體,部分品種甚至瀕臨滅絕;二是歷史欠賬償還難,已經批準的中藥,絕大部分沒有經過符合現代科學標準和規范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還有就是臨床效果評價難,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談及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為此,宋瑞霖建議,中藥產業傳承和發展必須實事求是,在重要開發過程中既要充分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又要善于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學會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其次,中藥應當通過循證評價來彰顯自身的價值,在尊重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將中藥理論中的精華與現代醫學評價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為傳統賦能。
在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新疆銀朵蘭維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看來,中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既要加強醫研企用的融合,也要形成產業化。“沒有產學研相結合,中藥不可能創新發展;目前國內的中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且產業鏈不完整,如果沒有形成產業鏈,藥企的藥品質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藥材質量,這就可能讓中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直接打折扣。并且,因為產業鏈不完整,優化產業結構就會受到諸多限制,很難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西醫和西藥現代化體系的建立,是因為找到了動物模型這個理想的研究體系。但動物模型不應只是西方醫藥體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為中醫藥發展的高速路。我們中醫藥領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動物模型體系,就會成為打通中西醫、中西藥在整體與微觀、系統辯證與分子機理、中藥方劑與靶點藥物等方面認識論差異的橋梁,也將會成為中醫藥國際互認、國際接軌的橋梁,成為中醫藥與西醫藥比較的國際公認的試金石。”對于讓中醫藥也有突飛猛進的高質量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這樣建議。
發揮中醫藥優勢,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務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中醫和西醫的占比是9:1,現在倒過來了,是1:9。據北京市中醫腫瘤防治辦公室的統計大數據顯示,目前,中草藥參與治療腫瘤的占比不到4成,中成藥加在一起不到12%。如何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在建設健康中國、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醫藥工作委員會委員楊宇飛認為,首先要建立中國特色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真正實現中西醫并重,讓中醫切實發揮半邊天的作用。“我們去基層縣級醫院調研發現,很多醫院的中醫科被虹吸掉了,在鄉村,中醫的服務能力就更加不能滿足群眾的健康需要了。這需要從國家層面不斷加大對中醫的扶持和保護,中醫自身的隊伍也要不斷壯大,要展開胸懷來容納現代醫學,才能更好地發展并且走出去。”
“明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我還要為中醫藥發展特別是為建立中國特色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疾呼。”楊宇飛強調。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看來,中醫藥是傳統的文化,不僅只是給中醫生、給中醫藥大學,其還是民族的,是老百姓的。要傳承發展中國的中醫藥文化,最重要的是普及中醫藥的教育,提高全民的中醫素養。“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靠民族醫學來支撐的,民族醫學的核心不僅僅是藥物的作用,還有技藝和傳承。中醫的科學發展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中醫科學的診斷手段和評價方式也應該值得我們思考,這樣讓中醫能更好地把精華的東西傳承出來、發展出來。”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藥集團總經理助理陳偉平很贊同王宜委員的觀點。他表示,沒有守正,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中醫藥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在更多領域取得新突破。
“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目前唯一的還活著的傳統醫學,它是不停地在發展的,我們應該報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中醫的醫師也完全應該擁抱、熟悉現代醫學的知識,我們應該用現代的話語和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和年輕一代人交流,讓他們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醫院管理處劉華處長建議,國家應增強對中醫的重視和扶持,改變中醫醫療機構的運行模式,解放束縛中醫特色發展的手腳,以此煥發中醫生機。
“我想任何疫情終要過去,只不過是流行的長短而已,我們一定要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擺在全局的第一位,真正做到中西醫并重,發揮中醫藥的原創優勢,突出中醫藥的文化特色。適逢‘十四五’即將迎來開局之年,下一步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的發展思路就是遵循自身的規律、堅持特色發展,提高創新能力、推動內涵發展,改革管理體系、推動轉型發展,堅持開放包容、推動融合發展。”黃璐琦最后表示。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醫藥 發展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