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讓“金鳳凰”落上“生態修復的枝頭”
——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見成效
“海上花園”的背后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里,浙江南部最大的人工沙灘———洞頭韭菜岙沙灘每天人滿為患。這里被稱作“海上花園”。細沙、藍天、白云構成一幅美麗畫卷,帆船、摩托艇等海上運動項目相繼建成,餐飲、民宿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后引得游人如織。
現在的“海上花園”,昔日,曾經滿目瘡痍。
在洞頭乃至溫州的沿海線上,半屏-東岙連港藍色海岸帶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由于受臺風、風暴潮等災害頻發影響,以及非法挖砂、采砂以及其他各種不規范開發利用等人為干擾活動的長期積累,使沿海沙質岸線受到損害,景觀沙灘受到嚴重威脅。
變化,得益于洞頭國家級海洋公園核心區“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的開展。
記者了解到,2003年,,一份“真正把洞頭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花園”的規劃方案落地,溫州市委市政府在洞頭區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以提升海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針對海洋環境質量下降、自然岸線受損、濱海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積極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整治、沙灘整治修復、紅樹林濕地建設等工程,全力建設打造海上的“花園”。
建設資金怎么解決?洞頭區以企業為主體投入500萬元,參與東沙漁港沙灘修復,配套建設東沙灣文旅休閑區;引入民營資本參與青山島生態修復,并配套建設浙江省152工程青山島旅游度假區;東岙沙灘建成后,依托海島旅游產業的綜合開發產生流量經濟,引導東岙村村民參與陸域配套設施建設及后續運營,2019年村級總收入從6000萬元增加到1.3億元,旅游綜合年收入達5000萬元,在村企協作共建中實現效益“雙贏”,實現農民轉產增收、企業獲益增效;洞頭區還把韭菜岙沙灘租賃給文化旅游公司管理和維護后帶來的“網紅”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濕地修復,發展生態養殖等。
在這張藍圖的引領下,洞頭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級海洋公園、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等20余張國家級名片,讓幸福生活光輝不斷照進現實。社會資本的“金鳳凰”落上了生態保護修復的“梧桐樹”,既能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又可以利用開發成果反哺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解決生態修復資金短板
11月5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近日發布的《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以下簡稱《修復案例》)出臺背景及主要內容。其中的《浙江溫州借助社會資本推進“海上花園”建設》案例介紹的正是洞頭“藍色海灣”建設經驗。
資金是生態修復最大的“短板”,依托民營經濟的堅實基礎和蓬勃發展,溫州被賦予了“探索民營經濟參與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的使命。在《浙江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溫州明確將引導民間資本深層次進入海洋經濟開發領域。而洞頭近年來的發展正是民間資本參與海洋經濟的良好典范。隨著洞頭海洋經濟的發展速度加快,幾年前洞頭就已開始嘗試探索利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從2015年-2019年,洞頭已實施七大PPP項目,涉及總投資近50億元。
“自然資源是人類依存的物質基礎,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必然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甚至破壞。長期以來,由于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礦產資源開采以及海域開發利用等影響,使我國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歷史欠賬多、修復任務重、資金壓力大,矛盾非常突出?!眹量臻g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認為,統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自然資源部的重要職責,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周遠波介紹說,近些年,中央財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藍色海灣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資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面對量大面廣的生態問題,還存在不足。這樣,一方面政府財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參與不足,形成了現實的瓶頸制約。因此,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加大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
周遠波認為,由于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投資回報周期長、收益低,產業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影響到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迫切需要政策激勵和制度保障,增強市場信心和預期,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市場,發展生態產業。同時,既要發揮生態的服務功能,又要體現生態的經濟價值,積極探索生態價值實現的途徑,使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栽下了“梧桐樹”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王磊介紹說,按照十九大“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自然資源部積極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市場化機制建設,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在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修復案例》中,除了浙江溫州“海上花園”之外,還有山東威海華夏城建設,以礦山生態修復后生態環境改善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和生態就業;安徽淮北綠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探索形成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發展新產業相結合、礦山環境治理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的成功模式等。
此外,一些地方還探索形成了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模式:如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形成的社會資本聯合體建立基金、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移交的模式;上海嘉北郊野公園土地綜合整治,通過科學合理劃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形成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增減掛鉤、土地供應等政策工具包和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模式;湖北嘉魚官橋鎮的國土綜合整治,在優化國土空間、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都是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生動實踐。
王磊介紹說,2019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陸續出臺了政策文件,對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支持政策。近期,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還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要貫徹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要求,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紅樹林保護修復。
“目前,各地正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河北、遼寧、江西、甘肅、陜西、貴州、重慶和云南等8省份也出臺了實施細則,支持社會資本以參與、合作、特許經營等多種模式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在全域綜合整治方面,目前正在組織推進試點工作。相信這項工作正式展開后,通過資源潛力挖潛、激活土地等產權權益、優化空間布局等政策措施,將為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提供更大空間?!蓖趵诒硎?。
編輯:秦云
關鍵詞:社會資本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