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建言“十四五” 以應急和兜底思維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減貧經驗學術研討會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發布會舉行
人民政協網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楊嵐)1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減貧經驗學術研討會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隨著脫貧攻堅行動推進,我國每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1000多萬人,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人。2016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組建一百支調研團隊,動員500余位科研人員,付出3000余個工作日,對貧困村脫貧村進行百村調研,用腳步、筆尖和鏡頭記錄百余個貧困村在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調研的104個樣本村,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的比例分別為57%、27%和16%,對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片區、深度貧困地區都有專門布點,對全國貧困村有基本的代表性,對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狀況和減貧、發展狀況有一個橫斷面式的全景展示。根據規劃,每個貧困村子課題組為總課題組提供數據,撰寫和出版村莊調研報告,最終集結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
以應急和兜底思維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指出,當前,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取得全面勝利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2707個貧困村、55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實現脫貧退出。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了,但穩得住、鞏固好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新的挑戰。此外,脫貧人口還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一是部分建檔立卡脫貧戶雖然達到脫貧標準,但是超過標準不多,分紅和補貼性收入占比高,脫貧還不穩定;二是住戶調查數據表明,農村居民還有較高的動態返貧率和邊緣人口規模;三是疫情沖擊的長期影響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未來經濟增長和新增就業能力難以估計,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家庭返貧。
為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議以疫情動態變化為依據,在合力攻堅的超常規治理基礎上,增加應急和兜底兩項舉措。應急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農村社區為單元,以脫貧標準為基準,加強社區返貧和新致貧動態監測,簡化邊緣戶識別、建檔立卡、幫扶等程序,適當擴大監測范圍和頻率,應測盡測,隨時將這部分人納入動態幫扶范圍;二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酌情增加應急性幫扶措施,例如擴大消費扶貧,新增以工代賑、扶貧公益性崗位等。兜底是指將保障脫貧的范圍從無力脫貧戶擴大到疫情沖擊戶,綜合利用好低保、社會救助機制,應兜盡兜。
設置鞏固提升緩沖期 鞏固脫貧成果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指出,打贏現行貧困標準下的脫貧攻堅戰,并不意味著消除絕對貧困畫上了句號,還要不斷增強脫貧支撐條件的可持續性,使建檔立卡戶和原貧困地區能夠穩定脫貧。考慮到疫情沖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影響及其對脫貧工作的直接間接影響,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建議將“十四五”時期前兩年定為脫貧鞏固提升緩沖期。
在緩沖期內,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加強扶貧資產的清查和監管。摸清扶貧資產規模、結構、權屬、經營效益等情況,加強扶貧資產后續管理,制定全國扶貧資產管理指導辦法,探索多元化的扶貧資產管理模式。二是繼續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持措施,為建檔立卡戶和受疫情沖擊失業的貧困戶就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包括職業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三是繼續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后續建設和管理工作,并對近1000萬扶貧搬遷戶繼續實施后續幫扶。四是對少數不穩定脫貧戶以及可能出現的少數返貧戶或邊緣戶開展動態監測,跟蹤幫扶。
要強調的是,在脫貧鞏固提升緩沖期內,應合理區分扶貧資產、資源、社區建設方面的措施與到戶支持措施。前者以資產保值增值、能力建設為主要目標,權益和收益歸屬于其所有者,可優先惠及建檔立卡戶,但不再僅僅是惠及建檔立卡戶,重點用于失能、重病及突生家庭變故的少數困難戶。采取常規到戶支持措施脫貧的繼續予以支持。
建言“十四五” 推動貧困治理重點從絕對貧困順利轉向相對貧困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指出,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我國將在整體上消除絕對貧困并進入扶持相對貧困的歷史階段。根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扶持相對貧困對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目前,國內對于相對貧困的認識、政策準備還相當有限,地區、城鄉差距較大,如何扶持相對貧困人口還缺乏頂層設計。建議“十四五”時期多做一些研究和試驗,鼓勵地方先行探索,作為建立扶持相對貧困人口長效機制的準備期。具體來說,可以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
一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三支柱”減貧戰略,即“勞動密集型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投資+ 社會保障”。二是推動農村反貧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主要是將過去以精準扶貧為目的的區域開發、產業扶貧、易地搬遷、轉移就業等方面的接續性工作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三是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多元貧困標準和監測體系。四是根據現有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的優勢和缺點,研究探索基于新的技術手段以及適應相對貧困治理需要的識別、登記和管理信息系統。五是穩妥推動扶貧工作體制轉型。增強基層社會服務能力,培育對相對貧困的發現和干預的響應性與集成性能力。
編輯:楊嵐
關鍵詞:貧困 脫貧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