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政協動態 協商建言 委員聲音 主席訪談 正商量 提案摘編 議政瞬間

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建校六十周年 打好教育“僑牌”

2020年11月05日 09:36  |  作者:李寅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微信截圖_20201105093327

人民政協網11月5日電(記者李寅峰)近日來,位于福建泉州、廈門的華僑大學校園里彩旗招展、歌聲嘹亮,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也總有三三兩兩或白發蒼蒼,或不同著裝的來賓,流連在校園內。

“這座樓一定是新蓋的,當年沒有。”

“那條路的盡頭應該有一棵龍眼樹。”

原來,我國唯一用“華僑”命名的高等學府,迎來了自己60歲華誕。成百上千的校友從世界各地、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母校60周年慶典。

11月1日,華僑大學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成功舉辦。談起自己工作了近30年的學校,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大學黨委書記徐西鵬深深感慨:“華僑大學始終牢記‘為僑服務’的初心,在教育興僑的路上不斷攀登,樹立了自己的特色,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華僑大學成立于1960年。60年前,新中國朝氣蓬勃的社會主義建設吸引了大量海外華僑青年回國。為了培養更多的僑界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也為了給歸僑青年更多更好的教育機會,經周恩來總理批準,華僑大學應運而生。”徐西鵬表示,華僑大學從辦學初期甚至到復辦的初期(1970-1978年期間停辦),都是以港澳臺僑學生為主的生源結構,主要服務僑界。“雖然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在校港澳臺僑學生比例雖只占20%,華僑大學也依然是中國擁有港澳臺僑學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在華僑大學,常能聽到師生們這樣自豪地介紹學校:華大有20萬名校友,大約四分之一分布在海外。而這些校友,均能做到“以僑為橋”,主動成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發揮了僑校學子應有的作用。徐西鵬說,這得益于華僑大學在多年來,不斷探索有別于境內生的培養機制和課程體系,逐漸形成了“根在中國”“學在中國”“愛在中國”“夢在中國”的“根·學·愛·夢”培養體系,并且更注重境內、境外兩類學生的融合。除了在教學上要探索與這種理念相適應的方法,更強調“一元主導、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園文化建設。

若說校園內的教育潤澤諸多的境外生,通過線下線上建立起龐大的、立體的華文教育體系,更是惠及世界各地的僑界后代。

徐西鵬表示,當前海外多數華裔青少年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缺乏漢語基礎和語言環境的他們迫切需要中文學習的平臺。華僑大學一方面為華裔青少年提供前來學習的更多機會,另外一方面,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智慧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讓華文教育順利推行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華僑大學積極關注和迅速回應海外社會的迫切需求,為海外華裔青少年、華文教師等開展各類‘云教學’,有效解決了海外華文教育的燃眉之急。”徐西鵬說,未來,華僑大學還將進一步加大整合校內資源,加快華文教育的轉型升級,更注重華文教育的數字資源庫和運行平臺的建設,擴大華文教育的受益面,提升華文教育的教學水平,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開展更深入的合作等,在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上發揮更大優勢。

作為僑界高校,對于華僑華人的研究,華僑大學更是獨樹一幟。就在華僑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華僑華人藍皮書——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20)》正式發布。徐西鵬介紹,華僑大學涉僑研究40年來,在華僑華人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以連續10年推出的《華僑華人藍皮書》為例,始終聚焦華僑華人問題,內容涉及“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海外華僑華人生存和發展狀態研究”等方面,受到海內外僑界的認可,對未來華僑華人研究,以及公共外交研究都提供了參考,也為新時期海外統一戰線工作作出新的貢獻。

“回望一甲子的辦學歷程,在華僑大學這片沃土上英才輩出。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大量港澳臺僑的學生從華僑大學畢業后,不僅自覺擔任起祖(籍)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在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促進兩岸民心相通方面更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徐西鵬說,未來,華僑大學將不忘“為僑服務”的初心,將以“僑校+名校”的定位繼續前行。“我們也會繼續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在實現海外招生、拓展海外辦學、增強為僑服務的能力等方面再上新臺階。”徐西鵬說。

編輯:閆春旭

關鍵詞:華僑 大學 教育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 亚洲欧美天堂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在线观看免费的成年影片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