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貴州省政協專題協商“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政協網貴州10月30日電(記者黃靜)188萬,是貴州省“十三五”期間完成的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數,其中,漢族占44.2%,少數民族占55.8%,涉及47個民族。
易地扶貧社區的民族工作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新內容,如何讓各民族搬遷群眾真誠地交往交流交融?10月23日,貴州省政協召開“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專題協商會。
去年2月,貴州省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拉開序幕。省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徐敏介紹,通過聚焦公共配套設施完善、就業后續政策扶持、安置區文化服務建設、安置區社會治理工作、安置區基層黨建工作等方面,促進各民族搬遷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會上,與會者交流了其所在地區易地扶貧搬遷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做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
黔東南州共有59個安置區,州政協副主席賀代宏說,安置區以“幫搬遷、幫融合、幫就業、幫解困”為切入點,建立健全城市社區民族工作長效機制。引導民族手工藝企業進入移民社區,加強實用技能培訓等,比如“媽媽制造”苗手工合作社讓56名繡娘實現“下樓上班,上樓回家”的愿望。賀代宏認為,要尊重民族差異而不強化差異,有聲有色宣傳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晴隆縣政協副主席夏開國說,晴隆縣在搬遷社區通過聚鄉情,深入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民族團結示范戶”評選活動,提升了搬遷群眾的民族團結意識。
伍啟林代表九三學社貴州省委會發言時表示,有的安置點修建的文化設施、建筑物看起來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色,實際是“形”似而不是“神”似。他建議,做好民族文化搬遷工程的規劃工作,對民族文化特點特征有科學合理的甄別和認知,制定符合實際的搬遷規劃,使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得到保存和延續。
省政協委員龍耀宏認為,要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交往交流交融。他說,搬遷群眾多來自深山,漢語言能力相對較弱,要把基本解決漢語言障礙作為長遠戰略目標,同時提倡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語言,搬遷社區要創造性地成為民族語言和諧社區。
“這次專題協商會體現了政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體現了民生情懷。委員的發言客觀翔實、中肯到位,對策建議科學可行。”副省長郭瑞民表示,我們要從持續提高生活質量、著力拓寬發展層面、更好保護和傳承文化、切實搞好全員培訓、不斷完善幫扶機制、深化推進依法治理、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等方面繼續努力,打造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典范。
省政協副主席陳堅希望政協委員們繼續跟蹤研究,結合本職工作和特長,廣泛協商議政、積極建言獻策,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編輯:閆春旭
關鍵詞:搬遷 易地 扶貧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