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湖南邵陽:打造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
湖南省邵陽市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殘疾貧困人口67949人,占全省殘疾貧困人口的13.78%,是全省貧困殘疾人口最多的市州。
對就業年齡段且有就業意愿的殘疾人,邵陽已達到就業全覆蓋,成效顯著。其折射出來的殘疾人就業共性問題,也引人深思。
連泰鞋業的殘疾人員工 本報記者 顧磊 攝
殘疾人就業難在哪?
每當回憶過去,肖明輝仍會覺得心冷。
他52歲了,腿腳不便,家在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和母親住在一起。2017年之前,靠低保過日子。
最受不了的是別人的眼神。總有人帶著可憐的神情問他:“你媽將來走了之后,你該怎么辦?”
肖明輝認為自己不是無用之人,他留意各種招聘信息,想找一份工作。然而,每次去工廠應聘,招工的人總是頗為客氣地說:“留個電話給我們,到時候通知你。”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肖明輝記得,自己有好幾次感到絕望。
殘疾人就業的困難,被邵陽市殘聯副理事長謝涵總結為“三高三低”。所謂“三高”,即就業門檻越來越高、殘疾人就業預期越來越高、穩崗就業方面的失業率高;“三低”即技能低、待遇低和整體就業率偏低。
殘疾人個體就業往往缺乏競爭力,也難以融入健全人群體。30歲的殘疾人寧文是隆回縣人,他依靠自用的電動三輪車在縣城郊區拉客,換取微薄收入。當滴滴打車的業務下沉到縣域后,拉客就變得艱難,寧文逐漸干不下去了。
35歲的邵陽人劉真行可拄拐行動,“我被拒絕的次數多了,小工廠也基本不會要我這樣的人。”后來,他被本地一家電子廠聘用,做了一段時間,卻難以為繼。
那些健全人工友看他時,總會帶著異樣的眼光,這讓他受不了。劉真行感到壓抑:“最大的問題是歧視。”
邵陽市的“全覆蓋”得以達成,除了提供一般性的就業機會如公益性崗位之外,重點采用了集中安置的方式。比如,在龍頭企業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邵陽連泰鞋業有限公司是某大品牌的代工廠,聘用了153名殘疾人就業,安置比例達到3.2%;邵陽口味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聘用了56名殘疾人就業,目前劉真行就在這家企業就業。這兩家企業的員工總數量都在5000人左右。
此外,邵陽還建立了39個殘疾人就業扶貧示范基地,這些基地由殘疾人創業者作為領頭人,按照殘疾人就業30人以上。肖明輝所在的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他們需要系統性支持
在口味王公司,劉真行成為檳榔生產線上一名點鹵工,他可以坐著操作。身邊的工友中,很多都是殘疾人,再也沒有被歧視的感覺了。“我妻子是智力殘疾人,現在我倆都在這里上班,每月收入加起來近8000元。”
殘疾人在同一家機構集中就業,往往會形成群體感和歸屬感。
一次應聘后,肖明輝不抱希望地留下了電話,誰料這次真的被聘用了,這家企業叫做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淑亭就是一位殘疾人,她通過努力,迄今帶動了1386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086人,殘疾人59人,于2019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在這里,肖明輝和其他殘疾人一起,有說有笑。上班3年了,他說:“這里有家的感覺。”
楊淑亭認為,殘疾人就業需要精準對接,根據不同特點開發崗位。比如,肖明輝從事的箱包拉鏈制作環節原本是沒有的,但他靈活的上肢完全可以勝任該工作,于是公司調整流程,將其獨立出來,滿足了肖明輝的需求。
邵陽市洞口縣的華屹化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赫倫是一位高位截癱者。這家企業的特點是根據各位殘友的特點安排工作,比如殘疾人張斌手腳不靈活,家里閑置空地多,張赫倫就讓他種植產品所需的黃精、薄荷,每年純收入超6000元;比如智力殘疾人賀四中有一把子力氣,張赫倫安排他去挖草藥,采摘野生山蒼子,每年純收入也有6000元以上。目前,張赫倫安排了39位殘疾人就業。
殘疾人就業所需的系統性支持遠不止以上。寧文目前就業的隆回縣荷香橋鎮都來連鎖超市,創始人羅龍桂同樣是殘疾人,在3家超市安排了30多位殘疾人就業。
針對健全人和殘疾人員工,羅龍桂采用了兩套計酬系統。“殘疾人不能有高強度的工作。健全人按8小時制上班,殘疾人的報酬以計時為主,比如,工作3個小時,按4個小時給酬勞,多出來的1個小時是上下班路上的時間。”超市還為殘疾人每人每年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200元。
規模更大的企業有體系化優勢。在連泰鞋業,殘疾人員工“五險一金”俱全,且有獨立的愛心就餐區,上下班可乘坐工廠的班車。口味王公司同樣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安排了宿舍。
“盡管對待殘疾人,管理要寬松一些,我們還是歡迎他們來就業。”行政主管傅昌宏說,“我們每招聘一個新人,要多花800余元的成本,而殘疾人就業流動性低,穩定性高。”
走出“勞動密集型”模式
在連泰鞋廠的生產線上,殘疾人海東(化名)每天過手近300條鞋帶,在5000余名工人的努力下,工廠代工的鞋,月出庫量達50萬雙。
謝涵認為,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可釋放更多崗位,但現階段就業規模還不夠,“這與邵陽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目前容納不了那么多大企業。”邵陽正在對企業摸底,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安排殘疾人就業。
截至目前,邵陽市的扶貧車間帶動1365名貧困殘疾人就業。中共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介紹,這與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有關——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比如山區通訊信號問題清零、公路“村村通”及高速公路與高鐵的通車,近年來,不少在沿海地區打拼多年的邵陽人回鄉辦起扶貧車間,不僅可降低用工和原料運輸成本,還能為家鄉創造就業。
隨著經濟發展提速,公共服務投入加大,殘疾人創就業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多。例如,39個就業示范基地獲得殘聯的支持資金超3000萬元。然而,邵陽殘疾人就業現階段雖然解決了覆蓋問題,但其模式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未來,如何調整就業結構?如何讓殘疾人就業更加多元化?謝涵認為,關鍵在于培訓。
迄今,邵陽市開展了電商、美容美發、洗車、盲人按摩等方面的培訓,效果相當好。比如,有殘疾人通過電商,一天售出2000余箱土特產;盲人按摩師月薪達到5000元且供不應求。
截至目前,邵陽市組織殘疾人參與免費職業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達1.1萬人次,就業率達到60%以上。“要保證培訓的精準性,就要堅持需求導向,殘疾人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謝涵說,“下一步,培訓的就業率要達到80%以上。”
另一個正在萌發的現象是,互聯網正在帶來新改變。創業早期,楊淑亭曾帶著230多個殘疾人在網上做游戲代練。今年,她推出了自己的箱包品牌,在薇婭直播間,3秒就賣出了1.2萬個產品,為公司帶來數百萬元的收入。
楊淑亭發現,隨著業務的發展,市場會產生電商運營、客服等更多機會,“我們正在搭建電商團隊,如果殘疾人有意愿,我們會開發不同的工種,幫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殘疾人 邵陽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