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委員講壇
全國政協委員花亞偉:改變“跟跑”思路 多方面促進國產醫藥創新
人民政協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楊嵐) “通常一個新藥需要從5000至10000個化合物中篩選出來,從立項到上市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上市后的新藥只有三分之一能夠產生較好的市場效益。制藥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的產業。”10月23日,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提升創新藥物可及性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的一席話引起委員、專家熱議。
會議現場。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賈寧 攝
近年來,醫藥領域創新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新藥創制正在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加大對生物制藥等具有高回報率醫藥行業的扶持力度,從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保護知識產權等多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講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賈寧 攝
“但是我國4400多家制藥企業,近一半年銷售收入不到5000萬元,前10強企業僅占中國市場10%的份額,受限于產業發展基礎,企業自身投入的研發資金一般不足銷售收入的3%。”花亞偉認為,在醫藥創新環境向好的同時,仍然存在政府對醫藥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醫藥企業對創新的認知不夠,“仿制”“跟跑”思路盛行;醫藥企業研發投入過低,新藥研發能力不足;高效的產學研體系還沒有形成;醫藥科技服務平臺仍待提質增效;臨床研究能力暫未滿足需求等問題。“拿腫瘤藥物舉例,目前抗腫瘤藥物仍然是化藥占主體(51%),在新藥創制上仍然是‘跟跑’為主,主要集中在抗體藥物和靶點藥物領域。”花亞偉說。
對此,花亞偉建議在政策方面,進一步完善為醫藥企業創新提供一系列的稅收減免政策、自主創新藥物研發的科技立項資金支持以及其他財政補貼和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備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激勵優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快新藥臨床應用步伐,及時調整醫保納入目錄和集中采購;繼續鼓勵對藥品創新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特別是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藥品注冊申請可列入優先審評審批范圍,以縮短特需藥品上市時間。
“目前我國進入臨床研究的創新藥物多為國外已知靶點和先導化合物的跟蹤性創新藥物,且同質化重復研發導致‘多、小、散’現象。”在國產創新藥企業發展方面,花亞偉建議,建立多元的研發資本投入機制,成立新藥創制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探索投貸結合的融資模式,進一步健全中小企業醫藥研發保險、醫藥研發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等金融服務;建立由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參與建立眾籌合作平臺;加大生物醫藥基礎性和應用轉化研究,重點提升新藥創制的源頭供給能力,突破新藥創制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藥物創新體系;加強本土人才隊伍的培養,支持企業與醫療機構、高等院校等合作;優化醫藥科技服務平臺服務和加強臨床研究能力建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鼓勵醫藥企業在首仿藥、重組蛋白藥物、抗體藥物、靶向藥物等制劑產品加大研發力度。
編輯:楊嵐
關鍵詞:醫藥 創新 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