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鍛造農村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特聘村主任”解鎖鄉村振興路人民政協網瀘州10月19日電(通訊員 藍松 夏麗 記者 韓冬)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今年1月,瀘州開展選聘鄉村振興“特聘村主任”試點工作,瀘州民建會員企業家們積極響應,數名企業家當起了“特聘村主任”。如此一來,這群城市里善經營的企業家,便成了鄉下“農創客”;懂技術的管理者,成了壩壩頭的“田秀才”,他們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里創業創新,煥發出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
鄉壩壩里換新顏
亮了村道也亮了幸福生活
深秋的傍晚,走進瀘州市古藺縣護家鄉天堂村,這里沒有苦雨寒風的蕭瑟,一盞盞路燈將鄉村夜空照得透徹明亮,村童的笑鬧聲和大叔大媽們的廣場舞音樂,頓時讓整座山村變得生機勃勃。
“以前的天堂村,家家必備手電筒。天一抹黑,老人孩子就窩在屋里頭,出門害怕不安全。”今年9月18日,天堂村道路旁安裝上整齊的路燈,在村里住了大半輩子的村民龍仕榮激動地說:“這斗碗大的路燈一盞盞地安起來,把我們的幸福生活都給點亮咯。”
往日荒僻小鄉村,今朝“亮麗”新氣象,天堂村緣何發生如此改變?龍仕榮說,都是村里“特聘村主任”的“牽線搭橋”。
2020年,為解決鄉村振興人才不足、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不暢、集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等困難問題,瀘州市委組織部積極探索“特聘村主任”模式,選聘優秀的企業家、社會賢達為“特聘村主任”。馬芝良來自民建瀘州市江陽區基層委員會,是一名民營企業家。今年5月初,馬芝良翻山越嶺來到天堂村,為的是能在新時代放開手腳,為新農村建設和振興做出應有貢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具有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的馬芝良開始思考,一定要想辦法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
助力天堂村發展集體經濟,馬芝良很有信心。天堂村地處城鄉集合部,有著一定的地理優勢,但一直沒有村集體經濟產業。馬芝良通過多次調研與村兩委商量,逐漸厘清發展思路:現在正在推廣垃圾分類,環保產業有著較好的前景。可以聯合村集體創辦一個物資回收公司,利用現代科技,對回收的廢舊金屬進行再利用。
另外,村里頭的一口古井,也被馬芝良“盯”上了。
“我已經準備請環保檢測公司對井水水質進行檢測,如果水質符合飲用標準并對人體有益的話,再成立一個飲用水開發公司。”馬芝良說。據估計,兩個公司創辦成功后,可為村里解決用工100余人。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可以用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提供福利保障。
因地制宜“微改造”
富了集體也富了村民
“農業農村大有可為。”民建納溪區基層委員會會員、民營企業家趙建平對支持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顯得信心十足。
當上納溪區豐樂鎮皂角村“特聘村主任”后,趙建平一直思考如何幫助皂角村走上振興之路。他曾向組織多次建議,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重要的還是產業興旺。通過發展產業來提升廣大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讓人民群眾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我要用自己的眼界和努力,以及創業的資源和能量區幫助家鄉的群眾,讓鄉親們生活得更好。”趙建平說,鄉村振興建設,歸根結底就是理順、解決好“人、地、錢”的相互關系。
皂角村屬于丘陵地帶,以前沒有村辦企業。趙建平和村委會座談,大家很快明確了發展思路,以“村集體組織+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先通過向上爭取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打造200畝高標準農田,再聯合村集體組織成立生態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紅米水稻種植,并進行稻田養魚。下一步,引導村民興辦以“餐飲+休閑娛樂”結合的農家樂,設置垂釣、稻田捕魚等趣味項目,吸引周邊城鎮人群來這里休閑消費,購買生態魚、蛋、肉、果、蔬等,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帶動鄉村振興。
農業興旺,既富了村集體,也富了農民群眾。目前,村民每畝農田每年收益500元左右。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紅米水稻,養殖稻花魚,每年每畝稻田的收益可提高到3000元以上。農戶除了可以收取土地租金,也可在公司入股,或是進入公司打工掙錢。
“再加上興辦農家樂后的餐、娛、購等的收益,農戶收入可實現大幅增加。”有著豐富項目投資、企業管理經驗的趙建平掰著手指頭算起了村民收入帳,顯得信心十足。
自擔任皂角村“特聘村主任”以來,趙建平積極參與村基層治理、推介招引項目、搭建致富平臺和直接投資。200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已經爭取落地,300余萬元項目資金基本到位,農田改造基本完成。此外,趙建平個人出資為皂角村村兩委辦公室購買空調等,為豐樂鎮沙坪村捐贈改廚改廁資金1萬元,今年教師節還為豐樂中學捐贈了2萬元購買教學設施設備。趙建平說,我們企業家要有大局意識、家鄉情懷、責任擔當,奮力為鄉村治理和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渠道+技術雙向扶持
村民走出去錢包鼓起來
有著瀘州建工集團董事、瀘州市建筑業協會秘書長、瀘州城鄉建設職業培訓學校校長等多個頭銜的民建會員張勇,一直關心關注著扶貧事業以及新農村建設和振興發展。今年初,張勇自告奮勇當上了瀘縣云錦鎮馮石村的“特聘村主任”、
馮石村是張勇的家鄉。張勇心里暗暗下決心,成為馮石村的“特聘村主任”,一定要發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專長,做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和產業發展領路人。
馮石村曾是省級貧困村。去年在各方努力下實現了整村脫貧。但張勇深知,如果只是單純的農業生產,沒有后續的產業支撐,僅靠上級黨委政府和外界的扶助,老百姓仍然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
“我們必須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才能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張勇想到,建筑業是瀘州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多的行業,具有容量大、門檻低、收入高的特點。自己在建筑業方面有著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如果在馮石村大力發展建筑勞務產業,可在較短時間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向鄉村“輸血”轉變為幫助鄉村“造血”。扶貧和扶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鞏固扶貧成果,逐步實現鄉村振興。
和村兩委交換意見后,長期從事建筑勞務培訓的張勇當即決定把自己的培訓課堂搬到農民家門口,零距離、免費為村民培訓建筑勞務專業知識,讓大家習得一技之長,幫助其從“體能型”向“技術型”工人轉變,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然后,聯合村集體組織組建建筑勞務公司,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引導、扶持培訓合格、且有創業熱情的學員參與建筑勞務公司的組建和管理。通過勞務輸出,帶動更多就業,讓村民實現持續增收,村集體收入穩定增長。
發于聲而踐于行。今年,張勇通過在云錦鎮創辦建筑勞務公司,已向瀘州、重慶等地輸出職業建筑工人300余人,其中,馮石村村民近100人。舉辦2個建筑勞務培訓班,培訓具備建筑專業技術的農民工近100人,其中,馮石村村民30余人。
作為馮石村的“特聘村主任”,張勇時刻不忘自己的職責。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張勇義務到村口值守,并為馮石村捐贈一萬元的防疫資金、100只口罩和50公斤消毒液,長期幫扶村里兩名貧困學子,每人每年資助5000元直至其完成學業。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鄉村 振興 特聘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