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從江縣交通路網(wǎng)越織越密,昔日在外務工、在家務農的夫妻倆開著小貨車走村串寨——
月亮山里的“貨郎”夫妻月亮山深處,龍文富、潘全美夫妻的一天從凌晨4點開始了。
“早點起來備好貨出發(fā),可以多跑點地方,多做點生意。”隨著從江縣交通的改善,特別是實現(xiàn)村村通、組組通后,家在從江縣宰便鎮(zhèn)友娘村的龍文富夫妻抓住機遇,當起了流動“貨郎”,雖然每日起早貪黑,生活卻有滋有味。
水果、肉、豆腐、米粉、辣椒、鹽巴……妻子潘全美的車上滿是各種生活用品和鮮肉蔬果,丈夫龍文富的車上則裝滿了活蹦亂跳的稻田魚。
“賣水果咯!賣肉咯!賣新鮮田魚咯!”秋風習習、小雨淅瀝,從江縣宰便鎮(zhèn)友娘村前往加勉鄉(xiāng)的山路上,小喇叭的吆喝聲叫醒了沿途村寨。
月亮山腹地,四周山連山,彎連彎,交通閉塞,發(fā)展滯后。自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特別是2016年9月省交通運輸廳定點幫扶加勉鄉(xiāng)以來,當?shù)亟煌ň拮?交通路網(wǎng)越織越密。2017年底,加勉鄉(xiāng)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農村“組組通”水泥公路。2018年10月,宰便至加勉二級公路、加勉至加鳩三級公路正式完工,將原來從宰便至加勉、加勉至加鳩3小時的崎嶇車程縮短到1個小時。
瞅準機遇,有10多年駕齡的龍文富動起了流動賣貨的心思。2018年底,原本一個在外務工,一個在家務農的夫妻倆利用家里原有的小貨車,當起了“貨郎”,一個負責開車,一個負責吆喝,小日子越來越富足。
跟著丈夫跑了近一年后,潘全美開始“單干”。她去考了駕照,家里又新買了一輛小貨車。
從在家務農的農村婦女,變身開車到處跑的女“貨郎”,潘全美的眼界越來越寬。
“家鄉(xiāng)越來越好了,心里就有一股勁,感覺很多事都可以去干。”潘全美說,這一年,她跑遍了宰便、加勉、加鳩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村村寨寨,看到很多村寨都發(fā)展起了各種產業(yè),有些還搞起了農家樂、民宿,到處都興旺了起來。
蜿蜒山路上一路吆喝的“流動超市”,既讓“貨郎”夫妻的小日子越來越滋潤,也極大地便利了邊遠地區(qū)群眾的生活。
“以前買東西不方便,土里長啥我們就吃啥。現(xiàn)在天天都能在家門口買到鮮肉蔬果,生活用品也能買齊。”加鳩鎮(zhèn)加魯村村民馬啟新說。
山鄉(xiāng)巨變,交通先行。目前,從江縣已實現(xiàn)100%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客運目標,全面完成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全縣公路里程已達3756.4公里,其中鄉(xiāng)道660.8公里、村道1237.3公里、組道743.3公里。
條條道路似“玉帶”在崇山峻嶺盤旋起伏,將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的村村寨寨串點成線,打通了出山路,也連通了致富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李卓檬)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貨郎 夫妻 機遇 加勉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