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小堅果成大產業 一位70歲農民的帶頭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10月8日電(記者嚴勇)金秋時節,澳洲堅果地里仍是滿眼綠色。70歲的畢家富老人剛忙完采收,又拿著剪刀往堅果地里跑,守著那些需要嫁接修枝的果樹,一忙就是大半天。
針對退化的澳洲堅果品種,他還要進行改良。在村子里,畢家富是這方面的專家。
“這幾天我沒有給自己放假!”畢家富是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大雪山鄉興塘村人,是村民眼中的勞動模范。論澳洲堅果的種植技術,他稱得上是一把好手:不僅勤勞能干,還愛鉆研品種改良,種出來的澳洲堅果皮薄、殼軟、果仁大。
今年,畢家富家近60畝堅果地有三分之一進入豐產期,收了6噸堅果。這在受前期干旱影響堅果樹長勢不好的情況下,已算是不錯的收成,可他心里還是不太滿意。“管護上應該更細心些,要不然不止這個產量!”他說。
澳洲堅果,又名夏威夷果,原產于澳大利亞。而有著大雪山鄉“堅果之父”稱號的畢家富,是全鄉第一個種植澳洲堅果的人。
1991年,404株澳洲堅果苗在永德縣永康鎮紅旗山開始試種。臨滄市林業科學院堅果研究所所長白海東表示,這是澳洲堅果在臨滄市種植史上的最早記載。
當時,畢家富是南汀河農場的負責人,正領著鄉親們種甘蔗。1996年,正在地里干活的他打聽到一個消息:紅旗山種下的這批堅果樹開始掛果。這讓他有些好奇,沒過多久就去了現場,摸到了這個他原先只在一本刊物上見到的果實。
“和書上看到的一個樣!我都沒敢剝開。”畢家富回憶說,從那次回來后,澳洲堅果便在他心里生根發芽。通過查閱資料,他了解到澳洲堅果管護成本低、經濟效益高,是可以讓人增收致富的“懶漢莊稼”。
“我們鄉和紅旗山海拔相當,日照條件還更好,不可能種不好澳洲堅果!”下定決心后,畢家富跑到市里,找農業部門要到了100株苗,隨后在一片挨著水溝的甘蔗地里偷偷種了下來。
2000年前后,存活下來的70多棵澳洲堅果樹開始掛果,很多村民跑來看熱鬧。畢家富當時摘了40多斤果子,還賣出了一斤20元的好價格。“這東西市場大,有搞頭!我想領著鄉親們一起干。”畢家富說。
不過,對于從來沒有種過的澳洲堅果,大多數村民都還持觀望態度。“與甘蔗帶來的穩定收入相比,村民不敢冒風險。”大雪山鄉時任鄉長李志忠說。
當時,縣里創辦了糖廠,需要穩定供應甘蔗。畢家富只能邊干主業,邊發展澳洲堅果種植,這讓他一度面臨不少困難。家人反對,村民也不看好。但畢家富清楚,要想發展好一個新產業,就得付出艱辛。
2002年,大雪山鄉開始實施退耕還林示范項目。澳洲堅果因屬于常綠樹種,迎來了規模化種植的機會。第二年,畢家富就開始自主育苗,還把樹苗分發給周邊村民。很多人紛紛跟著種植澳洲堅果。
二十多年過去,在大雪山鄉,澳洲堅果已發展到15萬多畝,逐漸成為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螞蟥箐村的種植大戶楊文柱說:“我家今年收了12噸左右的澳洲堅果,明年掛果會更多。”
如今,在子女支持下,畢家富辦了一家澳洲堅果加工廠,今年采摘季收到了村民們的近200噸鮮果,經去皮、烘干、開口等程序后,包裝成1斤一包的小袋。“1盒里面裝5袋,能賣到200元。”他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堅果 澳洲 畢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