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鹽城大豐:一名扶貧干部的“三員”故事
“‘只有愛’戲劇幻城已經公演,衛生保潔任務加重,還需不需要物業人員?”“‘創業園’又投產了3家企業,新增崗位有什么具體要求?”每每遇到項目一線的同志,卞劍梅總要嘮上好一會。她心里一直惦記著鎮上那些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想為他們找個收入穩定的就業崗位。
卞劍梅是新豐鎮農經站工作人員,2016年開始專職負責扶貧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她用心用情用力投入,2017年以來,該鎮扶貧工作連續3年區級考核第一。
阡陌上的調查員
新豐鎮下轄30個村(居),地域面積300平方公里,是全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鎮。3年來,卞劍梅走遍全鎮角角落落,將低收入農戶家庭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一路走來的艱辛讓卞劍梅記憶猶新。因為連續幾天登門都沒有遇到主人,那天,她決定利用晚上時間再跑一遍。小路夾在半人高的玉米地之間,隱隱約約透著一絲光亮。正小心翼翼地向前踱著步子,突然玉米叢中躥出一條田園犬,狂吠幾聲又鉆進了玉米地。“就在那短短幾秒鐘,我嚇得滿身是汗。”卞劍梅心有余悸地說道。
在農村走多了,卞劍梅的膽子也越來越大。現在,即使農戶家門口蹲著一群狗,她也能毫無懼色地走過去。她根據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圍繞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扶貧政策進行重點解讀,回答低收入農戶的疑問和咨詢,加深大家對惠民政策的了解,讓每位群眾都能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
電腦前的錄入員
鐵腳板跑出一線情況,心中有數還得紙上有痕。“國扶”和“陽光”兩個扶貧監管系統數據錄入成為最緊要的工作。
鎮扶貧辦人手少,事務多,卞劍梅帶領幾名業務精湛的村扶貧信息員扛起了電腦錄入重擔。1861戶、3572人,最初調查填寫的表格有1800多張。一個個地核對,再一個個地錄入,卞劍梅在電腦前一坐就是10多個小時。眼睛酸脹,她就點上幾滴眼藥水;肚子餓了,就弄包方便面湊合,每天不欠賬,堅決完成自己給自己定下的任務。按照初選對象、公示公告、數據錄入等規定程序,該鎮在全區率先完成了建檔立卡系統錄入工作。
與建檔立卡緊密相連的是結對幫扶工作。作為一名扶貧專職人員,卞劍梅對自己的要求是,帶好頭,放好樣子。自從和方強居委會低收入農戶王元之結對后,到方強“走親戚”成了她的假日“必修課”,有時是一袋大米,有時是少許慰問金。真心實意的關心也贏得了王元之認可,2017年,他主動提出自己會養羊,希望可以“再試試”。卞劍梅毫不猶豫花費1000元買來2只種羊。很快,種羊開始下崽,第二年賣羊就賺了2000元。2018年,王元之脫貧,但他們的“親緣”依然在延續。
產業后的組織員
群眾有什么困難,想發展什么,想在哪個方面得到扶持?卞劍梅時常和同事一道走村入戶,與低收入農戶及村組干部一起座談交流,摸清致貧原因,提供切實有效的幫扶。
引水村遠離集鎮,群眾就近就業崗位少。卞劍梅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建議在村里建設“扶貧林”,帶動低收入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在區鎮有關單位的支持下,引水村流轉土地100畝,投入36萬元,成功建成全鎮第一處“扶貧林”。今年,“扶貧林”6000株桃樹全部掛果,第一批成熟的油桃產出3萬多斤,凈收益6萬元;第二批成熟的水蜜桃2萬多斤,凈收益10萬元。最晚成熟的毛桃,也賣出了3萬元。這些收益將全部用于增加低收入農戶收入。她還根據各戶家庭情況,組織了12名低收入農戶到扶貧林參與日常管理,他們每年的工資收入有1.5萬元。
卞劍梅還把目光投向鎮工業園區和荷蘭花海旅游景區,定期和相關負責人聯系,了解用工需求,并熱情推薦低收入農戶。裕北村獨居老人韋銀和患有慢性疾病,家庭經濟拮據,前兩年又不幸摔傷了腿,鋼板至今還留在大腿。本著扶貧先扶志的原則,卞劍梅多次登門和他談心,鼓勵老人堅定生活信心,“一切向前看”。在她的“牽線搭橋”下,韋銀和走進荷蘭花海學習花卉栽培技術,成了一名花匠,月工資超過2000元。前不久,他還在區鎮扶貧政策支持下,改造了家里的危房,日子越過越紅火。(蔡劍濤)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扶貧 卞劍梅 就業 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