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政策解讀 時評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頁>扶貧>資訊

“噸糧田”今昔變

2020年09月30日 10:18  |  作者:王博、何問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高維福家的冬桃還有一個月就成熟了。果子沉甸甸地掛在枝頭,正慢慢變紅。高維福說,采摘時一畝地10個人都忙不過來。

與市場打了20多年交道的高維福深諳“錯峰上市”之道。冬桃采摘后不急著銷售,先放在冷庫儲存,等到元旦前后再賣到南方去。

一畝地能產多少冬桃?高維福擺手說:“今年能產5噸左右,這不算多,這片地過去都是有名的‘噸糧田’!”

高維福的家鄉在河西走廊上的甘肅省張掖市,這里是甘肅的“米糧川”。臨澤縣曾獲全國一熟制地區糧食單產冠軍縣稱號。那時,依靠“帶田”的種植模式,當地曾出現畝產1噸的“噸糧田”。

“種地的時候一行小麥、一行玉米,看起來像一條條帶子一樣,群眾都叫‘帶田’。”臨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自勤告訴記者,“帶田”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熱水土資源。一畝地里,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相加能達到1000公斤,因而被稱為“噸糧田”。

“我家雖然只有5畝耕地,但小麥套種玉米,每年產糧四五千公斤,糧食吃不完。”高維福回憶說。“噸糧田”的出現,讓糧食產量猛增。當時,張掖以占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糧,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但“噸糧田”的高產是以高耗水為代價的。高維福回憶,當時一畝地一年要澆10次水,畝耗水最高達到800立方米。而河西地區資源性缺水,水資源短缺與超載利用并存。

“噸糧田”因水而興,也因水而變。2000年,國家啟動了黑河水量統一調度工作。澤被張掖等地的黑河開始向下游分水。分水方案要求,中游張掖等地區縮減生產用水,為下游居延海補給生態用水。此后,耗水量大的“噸糧田”為生態讓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分水也倒逼臨澤以水定產,探索布局新的節水產業。憑借獨特的光熱優勢,玉米制種逐漸成為“噸糧田”上的新產業。那段時間,高維福家的5畝地都種著制種玉米。與“帶田”的種植方式相比,制種玉米一年少澆2次水,又錯開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節水優勢明顯。

臨澤縣還依托縣種子公司,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全縣玉米制種面積擴大到近25萬畝,被原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全國10粒玉米種子中,就有1粒來自臨澤。

除了選擇更節水的產業,臨澤還在節水技術上下功夫,滴灌、噴灌等技術逐漸推廣開來,提高了用水效率。

高維福的冬桃地里,薄膜下布著黑色的滴灌管,用水更少,澆水也更省心。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地膜覆蓋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九成以上,不少耕地用上了膜下滴灌、噴灌、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近年來,制種玉米增收空間變小,臨澤縣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想起了辦法。高維福流轉土地330畝,在曾經的“噸糧田”上辦起了種植合作社,之前種植西藍花,2018年開始改種冬桃,品種靈活調整,隨行就市。當地也在穩定制種基地的同時,推動形成以蔬菜、草畜、林果、食用菌產業等為補充的新格局。

一畝“噸糧田”,半部農作史。臨澤縣委書記張學勇說,鄉村振興首要是產業興旺,農民收入增加。如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技術持續更新,正是既保糧食安全,又保農民增收;既算經濟賬,也算好生態賬。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噸糧田 高維福 玉米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 日本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 午夜国产精品500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