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聚焦
開創“3+1”大病救助新模式
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助力健康扶貧本報記者 齊波 攝
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超四成為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在偏遠地區或深度貧困地域遠遠超過這一比例。
“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進程中,如何做好健康扶貧,減少因病致貧存量,防控因病返貧的增量,是當務之急。”日前,在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成立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如是說。
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由水滴大病研究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北京聯合發起成立。
“依托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希望能夠在更多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用更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推動中國大病救助事業的發展。”王振耀說。
推出“3+1”大病救助新模式
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有超過100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在水滴籌平臺獲得免費籌款服務。這些患者累計籌款金額突破330億元,匯聚了超過10億人次的愛心捐贈。
今年7月,水滴公司牽頭成立“水滴大病研究院”,探索從“助患”到“助醫+助患”、從解決資金缺口到精神關懷、從疾病治療到健康保障的醫療救助路徑。
此次成立的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未來將承擔相關的學術研究、項目調研、開發創新型大病救助項目等工作。
發起的雙方希望在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總體框架下,不斷拓展實踐邊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匯集多方力量于一體的醫療救助路徑,助力中國社會救助事業健康發展。
“水滴公司結合平臺特點,借助大病救助促進中心,研究出一套水滴公司的大病救助工作框架。”水滴籌總經理胡堯解釋了此次推出的“3+1”大病救助新模式。
其中“3”是指通過大病患者個人求助和公益平臺,鏈接社會救助、醫院病友服務體系;“1”是指由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落實執行。
“通過這種模式,水滴籌將聯合醫院這個親密的合作方,積極搭建基于醫院場景的大病救助新模式,更高效地救助大病患者。”胡堯說。
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成立儀式上,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中國公益研究院和水滴大病研究院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
“我們將依托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開展脊柱疾病大病救助的試點工作,進行脊柱疾病大病救助的標準制定和相關防治研究。”王振耀說。
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是我國唯一一家專注脊柱健康和疾病救助的慈善組織。其在脊柱疾病救助領域的探索,將為大病研究院和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工作的開展打開良好局面。
在王振耀看來,此次合作是特定病種救助領域的一次創新,鏈接社會力量、公益組織和專家技術三個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為脊柱疾病患者提供科學的診療指導和就醫資金支持,將起到示范作用。
平臺十大求助病種數據首次公布
作為互聯網大病個人求助平臺,水滴公司積累了大量與大病相關的數據。
成立儀式上,水滴公司首次公布水滴籌平臺上線以來十大病種數據。分別為腦出血、肺癌、白血病、乳腺癌、肝癌、腸癌、尿毒癥、宮頸癌、胃癌和淋巴瘤。
前十大求助病種項目中,腦出血占到水滴籌所有籌款案例的6.7%;肺癌占比5.5%;白血病占比4.4%。前三名的病種求助項目在十大病種中占比接近一半。
從籌款金額上看,腦出血、肺癌、白血病、乳腺癌、肝癌累計籌款金額均超過10億元。其中,在平臺求助的白血病患者累計籌得31.2億元,腦出血患者累計籌得20.6億元。
白血病也是平均籌款金額最高的病種,其次是淋巴瘤、肝癌和尿毒癥。
十大病種中,除乳腺癌和宮頸癌,其他病種的求助患者均是男性居多。其中,肝癌患者性別差距懸殊,男性占比79%;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水滴籌求助案例中,71%的患者年齡集中在40~60歲。
求助患者數量最多的腦出血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在平臺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占到67%,40~70歲的中老年患者占比78%。其中,50~60歲年齡段患者占比最高,達到33%。白血病則多見于青少年,在所有求助項目中,未成年患者占比超過三成,其次是40~60歲的中年人,占比28%,男女比例為1.22∶1。
自成立至今,水滴籌已幫助超過100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募集善款330億元。
今年7月,水滴公司進一步成立“水滴大病研究院”,圍繞醫療大數據、醫務社工及未來醫院等方向積極開展探索,全方位深入醫院場景,為大病患者提供多方面的醫療支持服務。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福祉的美好需要日益增長,醫療保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步顯現。尤其當家庭成員罹患重大疾病時,整個家庭將面臨諸多問題,其中醫療資金的短缺最為顯著,同時醫院內就醫指導、專業病床陪護及長期康復輔導等問題也亟待解決。”胡堯說。
投入1億元守護“平民英雄”
在不斷推進大病救助工作的同時,水滴籌還推出了“平民英雄守護計劃”。
胡堯介紹說:“即面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善行善舉的普通人,與全國多家基金會和媒體一起,籌集1億元公益守護金,在他們面臨困難時,提供及時有效的救助綠色通道服務。”
“‘平民英雄守護計劃’旨在為醫護人員、鄉村教師、消防員、警察、志愿者、一線記者等城市守護人送去關懷,當他們在工作中因突發事件遭受到傷害,或不幸身患重大疾病時,該計劃將及時提供幫助,為平民英雄照亮一條健康平安的路,溫暖那些不凡的平凡人。”胡堯表示,平民英雄們通常有著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往往不符合救助條件。但一旦遭逢大病和意外事故,他們在短時間內會背負嚴重的經濟負擔,甚至可能造成因病致貧。
今年7月,“平民英雄守護計劃”首次投入1000萬元公益金,針對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醫護人員、志愿者等相關群體進行重點支持。
目前,已有兩位身患大病的醫生從中獲得幫助。
來自湖南郴州的黃醫生身患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與同為醫護的妹妹配型成功;來自陜西西安的邢醫生從小患有罕見的先天免疫系統疾病,在醫院長大的她立志學醫,成為一名優秀的兒童眼科醫生,并被評為“西安市最美女性”。
為幫助這兩位大病患者更好地解決醫療資金短缺問題,“平民英雄守護計劃”向其各捐贈10萬元公益資金。
下一步,“平民英雄守護計劃”將借助公益機構伙伴、媒體與大眾的力量,發現、尋找身邊不畏艱險、默默無聞、身處困境的人,通過提供線索進入到水滴公益綠色通道,由全國公募基金會、媒體多方審核,并由行業公益導師指導后,將公益金直接撥付到位。
“救助進展將在水滴公益月刊更新,在全社會的監督幫助下共建真實、及時的公益環境。”胡堯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大病 救助 患者 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