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生態民生并舉 人才產業共進——褔州定西精準推進扶貧務實協作
【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生態民生并舉 人才產業共進——褔州定西精準推進扶貧務實協作
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口岸,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重鎮。原本并無交集的福建省福州市和甘肅省定西市,因扶貧而結緣。201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下,福州市與定西市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一家人”,同念“山海經”,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對標定西所需,傾盡福州所能。“結親”以來,雙方堅持統籌推進,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福州市援助定西市領導小組,安排部署援助資金、工作要點和重點任務。雙方黨政主要領導12次率團互訪,實現高位推動;兩地輪流召開15次聯席會議,以“繡花”的功夫,精準推進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務實協作。
手牽手,肩并肩;奔小康,一起走。三年多來,福州市7個縣(市)區與定西市所屬7個縣區結對幫扶,兩地119對鄉鎮(街道)實現結對全覆蓋,福州市374個行政村(社區)、123家企業、27家社會組織分別與定西市637個貧困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福建省、福州市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發動各方力量,積極開展對口幫扶,致公黨福建省委會發起“雙百助學工程”,致公黨100個支部結對幫扶100所定西市的貧困學校。三年多來,福州市共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0.93億元,幫助實施各類項目468個,惠及定西市貧困人口近40萬人次,助力定西市貧困人口從2016年底的17.65%下降到1.58%。這一個個數字、一樁樁成績,如精巧的一針一線,共同編織出福州市定西市攜手奔小康的深情記憶。
1. 增綠與增收、生態與生計有機統一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有一片面積達一萬多畝的“福州林”。三年前,這里還是漫天黃沙、溝壑縱橫、荒蕪蒼涼的黃土高坡,如今滿目青翠、山花爛漫,讓人仿佛置身“清新福建”。
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歷史上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生態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是定西市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之一。經過深入調研考察,雙方深刻認識到,要想讓定西人民早日脫貧,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展開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環境,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受地理及氣候條件的影響,定西有一句老話: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然而,三年多來,福定協作開展的生態林樹木種植成活率卻高達98%,取得了一年抵三年的造林效果,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創新性地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這一生態扶貧新模式,直接帶動貧困戶參與退耕還林、造林務工、營林管護、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增綠與增收、生態與生計的有機統一。到目前為止,已建設生態林兩萬多畝,帶動近萬名貧困人口增收,每年可產生生態效益超過2000萬元。
“‘福州林’建設的經驗,離不開‘兩個真’。”安定區林草局副局長劉賦聲這樣說。一是真心實意。福州市將生態林項目建設成為創新推動生態扶貧的典范工程,真金白銀投入,真心實意扶貧。三年間,福州市對定西市的生態扶貧投入累計達6955.2萬元。錢不是隨隨便便砸,樹也不是馬馬虎虎種,而是規劃設計到位,按照打造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示范、科研”于一體的總體目標,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二是真抓實干。種一棵樹造一片林,“福州林”展示的是規范、科學、有序的綜合管理系統工程。項目實施,嚴守法定程序和資金管理辦法,確保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安全;整地、種苗、栽植,到監理、督查、責任落實,嚴格管控六個關口。福州市為此專門抽調一批技術人員,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相關專家、技術人員全都扎在山頭,實實在在深入到各項事務之中。
巧手織錦繡,眾志創奇跡。正是福定協作中做到了“兩個真”,才能在短時間內,讓荒山添綠、循環生金,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了生動詮釋。這部獨特的“生態扶貧經”,也由此成功入選全球110個最佳減貧案例。
2. 產業扶貧注重市場、特色和持續性
沒有生態的好轉,無法脫貧;而缺乏產業支撐的脫貧,也難以實現穩定脫貧。三年多來,雙方堅持把產業合作作為治本之策、長遠之計和根本路徑,將扶貧產業打造成定西市發展致富的新引擎。
走進定西市臨洮縣縣城的榕發服裝智造扶貧車間,峽口鎮峽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何世壯和家人正忙得熱火朝天。作為車工組長,何世壯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妻子當普工,每月也有2000多元。這個定西市最大的扶貧車間,由來自福州市倉山區的福建春暉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與臨洮縣農投公司合作建設。這樣的扶貧車間,如今在定西市已遍地開花。據統計,三年多來,福州市累計援建扶貧車間140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超2000人。
產業扶貧,找準產業是前提。定西市各個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各有差異,各自的資源稟賦也不盡相同。福定協作的產業扶貧不搞“一刀切”,各結對單位“對癥下藥”、因需施策,因地制宜建設“陽光房”“扶貧車間”“特色園區”等,充分利用當地的物產、人力等資源,效果明顯。通渭縣第三鋪鄉王河村定通福扶貧車間,進行床上用品、布藝等產品加工,吸納當地約20名村民就業;漳縣石川鎮扶貧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吊袋黑木耳大棚27座、晾曬棚16個,20多名婦女在此務工,昔日的家庭主婦變成了產業工人;岷縣永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蜂蜜產業鏈,直接帶動368戶貧困戶實現增收,推動了岷縣中蜂藥蜜生產由作坊式向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產業扶貧,合作雙贏是應有之道。扶貧產業必須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定西市的馬鈴薯、當歸、黃芪、蜂蜜等優質農特產聞名全國,但是缺技術、缺品牌、缺市場。福州市在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優勢較大。兩地通過優勢互補,讓貧困戶得實惠,企業也有錢賺,互利共贏使得產業扶貧更有持續性。在安定區石泉鄉食用菌扶貧產業園,福州市通過資金投入、技術支持、開拓市場,提高了產品質量,暢通了銷售渠道,這里生產的香菇因為品質較好深受西安、武漢、上海、深圳等地青睞,供不應求,帶動周邊鄉鎮409戶貧困戶增收。“在東西部協作幫扶中,一定要找準當地的特色產業進行扶貧開發,這樣才能實現農民能增收、企業有利潤、政府有稅收的三贏局面,真正為脫貧攻堅作出貢獻。”福州市政協委員、福建宏達盛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克海這樣說。不久前,他剛剛赴定西市考察,針對當地干旱少雨、畜牧業發達的特點,準備在當地推廣耐旱牧草項目,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產業興旺了,還要讓定西市的產品不愁銷路、不愁市場、不愁價格。福州市搭建消費扶貧“快車道”,開展定西產品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在福州市各縣(市)區設立“農特館”,建成“一中心十二館”,建設電商平臺,積極推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定西市的牛羊肉等300多種農特產品直銷福州市,累計銷售總額超3億元,有效增加了定西農民種養業收入。
為推動定西市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三年多來,福州市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幫扶定西市重點發展食用菌、設施蔬菜、花卉、畜牧養殖、中藥材、中蜂養殖、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同時引進聚春園集團、超大集團、永輝超市、福建春暉服裝科技公司等59家企業,投資7.82億元,建起一座座扶貧車間、興辦一個個產業園區、串起一條條產業鏈條,在曾經“苦甲天下”的隴中大地,編織出一幅“產業扶貧拔窮根”的錦繡畫卷。
3. 勞務協作成為全球減貧案例
2020年2月21日,全國首趟定西扶貧返崗免費高鐵專列到達福州,實現定西市貧困勞動力“點對點、一站式”輸轉。剛滿20歲的黨園園和3800多名定西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一起,乘坐專列,滿懷著對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從定西市來到福州市務工。
如今,黨園園不但是福清市捷星顯示科技(福建)有限公司的生產線工人,還擔著臨時性公益崗位——保潔員的職責。有了這兩份工作,黨園園每月收入可達5000元左右,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
勞務協作是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福州市與定西市不斷創新東西部勞務協作。福州市出臺了20多項涉及組織輸轉、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針對性強、見效快的政策文件,僅2019年和2020年就投入穩崗補貼7000多萬元,努力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環境留人”。同時首開組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定向招收定西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的先河,有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截至目前,福州市累計接收定西市貧困人口來榕就業1346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505人次),幫助定西市建檔立卡貧困戶32288人實現就近就業,幫助定西市貧困人口31888人到東部其他地區就業。已定向招聘277名定西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進入福州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福定勞務協作模式也因此成為全球110例減貧案例之一。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如何確保定西來榕務工人員“飯碗不丟”“收入不減”“脫貧不拖”,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強化精準對接,將部分受疫情影響的來榕務工貧困戶納入重點保就業對象。”福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高遠忠介紹說,福州各地專門開發不超過6個月的臨時性公益性崗位,并給予每人每月最高1720元的補貼,確保了定西市建檔戶在榕務工收入不低于去年,多措并舉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近日,“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在福州市召開。雙方表示,要切實把東西部扶貧的根再往深扎、路再往寬拓、情再往長延,持續深化福定協作,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本報記者 高建進 宋喜群)
關鍵詞:褔州定西精準推進扶貧務實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