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努力實現稻谷“全利用”(微觀)
——一粒中國大米的故事③
很多人認為,大米是稻谷的唯一產品。當筆者來到位于遼寧盤錦的一家糧油企業采訪時,被展示柜上約20種稻谷產品所震撼:除了優質大米外,從米糠蠟、谷維素、米粞粉等產品,到榨油、燃燒發電、制造輪胎等功能,稻谷在這里實現了最大價值,也讓農業有了好收益。
通過深加工,稻谷每部分都能發揮價值。米糠用于壓榨稻米油,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產品,廣泛用于油脂化工、化妝品行業,被譽為“稻米黃金”;稻殼燃燒發電,在減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的同時,實現工廠熱電供應自給;稻殼灰提取白炭黑,通過世界知名輪胎廠商試用,能顯著增加橡膠強度、降低輪胎滾動阻力……該企業不斷探索“精深加工,變廢為寶”的加工模式,努力實現稻谷“全利用”。在這里,主副產品不再有截然之分,副產品甚至價值更高。在大米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后端產品開發前景廣闊。
米中自有“黃金”來。相關負責人為筆者算了一筆賬:公司每年加工稻米油7萬噸,可增值約1.4億元;每年燃燒稻殼60萬噸,節省發電成本約7200萬元?!皬娜a業鏈看,每噸稻谷的利潤在過去基礎上增加了200元?!遍_發稻谷副產品,提高大米附加值,成為糧油企業增加收益的重要舉措。尤其面對大米市場“稻強米弱”的現象,只加工大米的企業在上游原料競爭和下游價格競爭的壓力下,利潤往往較薄,而產業鏈長、產品豐富的企業可以通過多種產品擴大營收。
除了經濟效益,稻谷精深加工模式還凸顯出良好的生態效益。過去,稻谷副產品往往被棄之不用,但米糠易酸敗,稻殼降解慢,造成的黃色污染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如今,挖掘稻谷副產品價值,廢棄物也能成為好資源、新能源。從稻草編織,到稻殼建材,多途徑開發利用副產品,可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節能減排式產業鏈條。事實證明,將“邊角料”轉化為“搶手貨”、進而降低加工消耗和“三廢”排放的稻谷循環經濟模式,值得持續探索、大力推廣。
從黃色污染到“金色利潤”“綠色效益”,糧食加工業轉型升級仍大有可為。有數據顯示,我國以大米為原料后續加工比例僅為5.7%,稻米資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從這個意義上說,延長稻谷產品鏈就是完善加工產業鏈。推動糧食加工跟上高質量發展的腳步,需要發揮大型企業的精深加工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多元化供給;激發糧食加工業承農啟工的優勢,推動三產融合、綜合利用,改變農業低效益、高風險的產業屬性,從而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資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轉型。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寫入了加快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轉化等內容。在農業生產成本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的背景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除了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優產,還要充分利用每一粒稻谷,在未利用、被丟棄的30%上下功夫,讓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成為糧食產業的共識。
【觀點摘編】
發展以綠色食品水稻為原料的精深加工,推進“農頭工尾”的整合。
——《黑龍江日報》
無論是生產效益的最大化,還是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都需要科技創新引領。
——光明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4日 05 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稻谷 產品 加工 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