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留住鄉愁 喚醒鄉魂
——我的“駐村”實踐與思考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一個國家如此,一鄉一村亦如此。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培育“新鄉賢文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寫入其中。
為了讓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2019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成立了發展顧問團,聘請11位新鄉賢為鄞州高質量發展問診把脈。這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就回到了故鄉——鄞州區東吳鎮南村村,兼職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帶領團隊下沉一線實踐和調研,為推動鄉村復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鄞州人,我對家鄉懷有很深厚的感情。
雖然我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病理學,但一直對“鄉村復興”的課題很感興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在我看來,偉大民族的復興首先從鄉村復興開始。2012年,我開始進行鄉村復興方面的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把“老天爺的經濟”(自然農創稟賦)、“老祖宗的經濟”(鄉村文旅底蘊),通過現代的手段,變成能讓老百姓受益的經濟。
2019年,鄞州區探索啟動鄉賢“領頭雁”工程,聘請新鄉賢成立發展顧問團,并采取顧問團成員任職“第一書記”的方式,真正讓鄉村振興領域的“精兵強將”到村社一線“精耕細作”。作為顧問團的一員,我擔任了老家東吳鎮南村村的第一書記。雖然最初還有點糾結,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但出于對家鄉的熱愛,我最后還是接受了“挑戰”,希望能夠和鄉親們一起,為家鄉做點什么。
規劃編制藍圖為家鄉留住鄉愁
2016年,我就曾對家鄉的未來發展有過一些思考和規劃,并把它定位成5句話:打造世界佛教圣地精神家園、打造生態農業及和諧社會的樣板、打造江南特色旅游小鎮、打造寧波人的后花園、打造東吳人的幸福家園。這次擔任第一書記后,我給鎮里的鄉鎮干部講農業綜合體、“三農”發展新模式,并進一步規劃這5句話未來要怎么實現。我把這些想法整理成文章,并印成書給大家看,希望能統一思想。
在對家鄉的規劃中,我比較關注的是天童老街的改造。天童老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是通往天童寺的必經之路。然而,撤鄉并鎮以后,天童片區一度沉寂。由于缺乏系統保護,老街破壞較為嚴重,沿街許多老建筑成了危房。2019年,東吳鎮全面啟動天童片區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并將天童老街街景改造列入重點工程之一。
現在的鄉村建設,總喜歡“穿衣戴帽”或“涂脂抹粉”,剛弄好的時候白墻黑瓦很漂亮,但時間長了就變得難看。我很反感這種做法,覺得把鄉愁都搞沒了。在我看來,鄉村改造就應該尊重原貌。天童老街正是采取了“修舊如舊”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把老街的味道保留了下來。而且花錢少、村民參與,大家都很開心。我想,我為什么熱愛我的家鄉,就是因為這里留住了鄉愁。
不僅要留住鄉愁,還要有新想法、新平臺。東吳鎮黨委書記汪輝告訴我,他們把村里一個廢舊廠房改成了咖啡館。鄉村為什么要有咖啡館呢?因為咖啡館就代表著城鄉融合。同時,把這個咖啡館交給青年企業家協會來經營,變成一個課堂,老師來上課,將這里打造成一個城鄉融合思想火花、提升鄉村振興的平臺。我覺得這樣的想法非常棒,能有這樣想法的干部更是值得點贊!
一年來,我們組織力量開展村級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對村內及周邊自然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綜合分析,與企業開展同步對接,確保發展藍圖有效落地。主動對接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第一時間推動在東吳鎮南村村和三塘村設立全國千村觀察點,將故鄉的村莊正式接入了全國鄉村振興頂級研究網。
喚醒鄉村之魂激發鄉村力量
除了關注家鄉的發展,這些年,通過參與和調研一些鄉村復興的案例,也讓我對鄉村的改造和振興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想法。
2018年,我參與了浙江金華浦江縣詩畫小鎮的開發項目。詩畫小鎮坐落于浦江仙華山南麓,總投資28億元,旨在打造生態、產業、文化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樣板。在我看來,這就是最好的城鄉融合實踐,因為它不是單純蓋房子、賣房子,而是和周圍環境、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房在林中、林在房中、詩在田中、田在畫中。
這個項目的老總請我給他的產業進行規劃,我們建議他建桃園,并請來了相關領域的首席科學家幫忙規劃。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村里一位原本在城里打工的有技術的農民,聽說在家門口就能跟院士、首席科學家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就主動選擇回來工作。他告訴我,自己原來在外地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賺錢,同時還能學到技術,把地里的產量提高,獲得兩份收入,感到很高興。而能讓當地農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是讓我覺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浙江省寧??h大佳何鎮葛家村,是一個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的網紅村。我在調研中了解到,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叢志強帶著團隊入住村子,教老百姓將身邊的點點滴滴變成藝術品。村里68歲的老婆婆葉仙絨,在叢教授的指導下辦了一個美術館,里面陳列著她當年結婚的嫁妝,引得許多游客,甚至是外國人來參觀。老人說,現在大家都叫她葉館長,她開心得不得了。
大佳何鎮的黨委書記跟我們說,叢教授的團隊來了之后,葛家村的最大變化就是,村民們有了主人翁意識,大家有什么問題都主動跟村干部溝通。以前村里什么事情都是政府大包大攬,群眾還不一定買賬?,F在通過群眾主動創建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更改變了群眾的意識,效果、效率、效益都提高了。
在葛家村的調研也讓我意識到,從農村環境的變化,再到農民生活的變化,最后到群眾內心掀起的波瀾,要想推動村莊的發展,更重要的就是要喚起農村發展最重要的東西———鄉村之魂!
這些年來,我所接觸到的,無論是畢了業非要做農民的女大學生、繼承并決定要超越父親的苗木商人,還是通過科技扶貧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大學教授,在我看來,都是推動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我也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未來鄉村發展的力量。
我的思考和建議
多年來,在進行鄉村復興研究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有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第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得有善于謀劃又能實干的領路人,特別是有想法、能實干的年輕干部,應該大膽提拔。
第二,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全球視野、歷史關切、科學規劃。要做到三年設計、十年建設、百年運行。
第三,要打造產品,運用社會資本、商業模式,同時聘請專業團隊,讓農民賦能。接下來,要做到市場前置、科技支撐、文化創意、輕資產運行、輻射帶動,這也是做農業必須要做到的。
第四,在做項目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導入教育鏈、市場鏈、生態鏈、產業鏈、商品鏈,最后才是招商引資的資本鏈。
最后,切忌長官意志化,切忌房地產異化。鄉村振興離不開房地產,一定要有房地產參與,但是不能異化。然后一個要改變政府在干、農民在看的狀況,一定要農民跟著政府一起干,鄉村振興才能有希望。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鄉村 振興 發展 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