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綠了礦山 美了生活 贏了未來
——河北“治山”記
圖為唐山遷安金嶺礦山公園。遷安金嶺礦修復項目組供圖
有證露天礦山停產整治,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昔日挖山采礦,富了口袋卻破壞了環境;今朝治理礦山,修復生態再現綠水青山。
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治理的主戰場,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推進礦山修復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6年以來,我省先后組織開展了露天礦山污染持續整治、河北省露天礦山污染持續整治三年作戰計劃等專項行動,抓好露天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1648處、9.9萬畝,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從“吃山”到“護山”的理念之變
初秋時節,位于唐山市主城區和開平區交界處的“唐山花海”,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漫步其中,深切感受著鳥語花香的生態之美。
殊不知,因多年煤礦無序開采和“散亂污”企業非法經營,“唐山花海”曾是一道滿目瘡痍的“城市傷疤”。
2018年,開平區出清“散亂污”企業,拆除違法建筑、圍墻,清運各類物料及垃圾,僅用15天時間便改變了“臟亂差”局面。隨后,引入生態修復項目,經過削坡降段、掛網噴播、生態混凝土噴播等高標準修復治理,結合復墾土地,全部消除了區域內礦山跡地的白茬山,大幅改善了生態環境。
不止是開平區,我省礦山修復治理不斷提速,折射出從“吃山”到“護山”的理念之變。2019年,全省完成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1024處,治理面積6.55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治理修復礦山,首要的是關停不達標的礦區。
“砰!砰!”2019年4月17日10時,隨著承德縣高寺臺鎮兩座礦山的廢棄廠房被成功爆破,承德市建設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百礦關停、百礦復綠“2019雙百行動”正式啟動。隨后,相關人員在礦道和礦山排土場上,栽下了象征礦山綠色發展的希望之樹。
“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是硬指標,不僅是生態紅線,更是政治底線。不達標的礦必須依法依規關停!”對此,承德市市長常麗虹態度堅決。
據了解,承德作為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2019年通過百礦關停、百礦復綠“雙百行動”關停礦山100家以上,骨干露天礦山企業環保全部達標,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治理120處,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
“近幾年,全省各地積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有力有序推進有證露天礦山持續整治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1024個經停產整治環保仍未達標的有證露天礦山中,已完成整治133個,綜合治理面積6596畝,做到應停盡停。
引入社會資本的“治山”之道
近日,在廊坊三河東部礦山治理區五期項目現場,數十輛挖掘機、運輸車、碾壓機往來穿梭,機聲隆隆。已種植成活的喬木、灌木綠意盎然,與旁邊光禿灰白的巖土形成鮮明對比。
只要條件允許,74歲的福成集團董事長李福成便會每天清早上山,督導礦山修復治理工程進度。
2012年,福成集團率先打響了三河市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環境治理的第一槍,至今已完成治理面積1.8平方公里,正在治理面積4平方公里。經過治理,預計可成功造出可耕、可植、可賞的土地8000余畝。
截至目前,三河市已完成礦山治理面積6.6平方公里,共植樹110萬株,植草2900畝。預計到今年年底,廢棄礦山將全部披上綠裝。
近年來,我省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創新機制,激發市場活力。今年3月,《河北省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實施辦法》出臺,堅持“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明確了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合理利用廢棄礦山土石料等支持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破解財政資金不足難題,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我省還出臺了具體支持政策,積極營造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礦山修復中來。
三河市市長劉連杰表示:“礦山治理,政府不征地、不租地、不補償,土地經營權、所有權不變。我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采取獎補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治理。”
繼福成集團之后,聯銘實業公司等一批企業也加入到三河市廢棄礦山修復治理行列。截至目前,三河市正在進行的礦山治理面積15.4平方公里,已累計利用中央財政資金近6億元,配套地方財政資金14.7億元,撬動吸引社會資金60億元。
沿著承德市建龍礦業有限公司后山拾級而上,便看到一片生機盎然的果園。幾年前,這里還是塵土飛揚的排土場。
“我們通過覆蓋30厘米的黃土,在排土場上種活了油葵等經濟作物,周圍山上都栽上了核桃樹、山楂樹、蘋果樹。”建龍礦業負責人才興波介紹,幾年來,建龍礦業先后投資960萬元對排土場進行復墾、綠化。僅豆子溝排土場就已復墾形成梯田式土地400余畝,栽植核桃樹、栗樹、杏樹等2.8萬棵。目前,已形成集種養、采摘、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農業區。
與建龍礦業一樣,承德所有礦山企業全力投入到礦山復墾披綠中,一處處裸露的山體再次恢復了生機,長出了新綠。
生態、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
清晨,十余名慢跑愛好者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由采煤沉陷區改造而成的清泉公園跑步,盡享“礦區變景區”之美。
清泉公園是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600余畝,有湖面、有林區,也是峰峰礦區北部新城的中央公園。得益于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經過防水防滲、覆土綠化、生態修復等技術手段的綜合治理,清泉公園于2017年9月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
近年來,峰峰礦區共修復露天礦山90處,建設10余處生態濕地,基本形成“一鄉一濕地”格局。一時間,這些濕地不僅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還吸引來了白鷺、黑天鵝等動物。這些濕地增強了城鄉生態修復能力,優化了環境,為全區40個村莊20余萬群眾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
“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礦山生態公園。”推進礦山固廢綜合利用和采取“旅游+”模式,是唐山遷安金嶺礦山修復涉及的兩項主要內容。據介紹,該礦致力于打造“中國礦山生態修復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農旅休閑產業區、山地極限運動區和水上娛樂區等“六大分區”。金嶺礦山公園便是“旅游+”模式的典型代表。
該礦山修復項目相關負責人跟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他們在金嶺礦山公園入口的蔡園鎮劉莊子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合作社鼓勵村民入股,按高于市場價的標準對土地進行流轉,還為村民種植經濟花木、發展民宿提供技術支持、銷售對接等服務。村民既能分合作社的紅,還能得土地和經營的利,有了一條持續增收的路。”
金嶺礦山修復項目是遷安發展生態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遷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把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作為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推動“礦山修復+”模式,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完成礦山修復綠化及復墾土地近3萬畝,成功躋身50個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
“既要經濟發展‘高素質’,也要生態環境‘高顏值’。”筆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今年我省將礦山綜合治理納入全省6個重點領域清理規范,持續強力推進,計劃利用兩年時間完成全部剩余的2682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今年計劃完成2057處,明年計劃完成625處。截至7月25日,今年治理任務已動工1452處,開工率70.6%。(河北日報記者 苑立立 通訊員 姜慧婕)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礦山 修復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