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書寫忠誠
一輛中巴車疾馳在甬舟高速路上。這是一段特別的行程,出發地,杭州。而目的地卻嚴格保密。
9月3日-9月6日,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進駐浙江省后的第三天開始下沉到現場進行查看,以問題為導向,4天,3個市,查看10余個點位。督察組風塵仆仆,披星戴月,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書寫忠誠。
“你們的工作太深入了,作風太值得我們學習了。爬這么高的山、冒著烈日、餓著肚子,讓我們學習了、長見識了。”一位地方被督察的同志連用了兩個“太”來形容他的感受。
在每個城市,督察組都把腳印深入現場的“最后一公里”,把求真務實的作風留在走過的草地、爬過的高山、下過的灘涂上……
“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得做多少工作”
如果把4天的行程復盤,你會發現這是一段密集的、高強度的下沉工作。
第一天:杭州—舟山,驅車3小時,240公里。第二天:舟山—寧波鎮海,驅車1小時31分,約80公里。寧波鎮海—余姚,驅車約1小時,57公里。第三天:寧波市—臺州仙居縣,驅車約3小時,235公里。臺州仙居縣—溫嶺,驅車約1小時42分,118公里。溫嶺—臺州市,驅車1小時17分,約42公里。第四天:臺州看完點位,下午返回杭州。
下車、看現場,上車趕路、再看現場。每一天除去路上行程,督察組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現場。一個地方看完,再迅速奔赴下一個點位。不辭辛勞,井井有條,井然有序,胸有成竹。
以問題為導向,是督察工作的一大特點。來之前,督察組進行了細致、周密的準備工作。督察組的張國平來自生態環境部華東督察局,他拿出一個筆記本,上面寫滿字,記錄了今年6月1日以來,華東督察局兵分多路,到浙江進行暗查暗訪的工作歷程。“疫情趨于緩和后的第一時間,我們就出現場了。”
每一個有問題的點位,他會標注在手機上的某地圖軟件上,留下一個紅色雨滴狀的記號。去過現場沒有問題的點位,則是綠色雨滴記號。再看他的手機地圖,密密麻麻的“雨滴”記錄了他的行動軌跡,讓人震驚。“只有到現場,你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張國平說。
為確保看到真實情況,需要做好保密工作。這個督察小組即將查看的點位,只有督察組人員知道。
顯然,前期的暗查暗訪工作富有成效。督察組深入現場,確實查實不少問題,地方同志擦了一把臉上的汗,“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自己先發現,但卻沒有發現,感覺很慚愧。”
“我們發現你們一個問題,要做多少功課啊!”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同志踏著流星大步往前走,一邊對身邊的地方同志說。后者心服口服地答:“我們要學習督察組的作風。要用腳步走起來,才能真正發現問題。”
“獲得一個真相,群眾是一個好窗口”
調研是沖著問題去的,督察組的一個法寶就是與群眾“零距離”。是親自去問、去看,還是只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看報告?督察組用行動作出選擇。他們邁開雙腿走入鄉間、工廠、海堤、大山,面對面地和群眾交流,從而了解更多真相。
來到某市,點位位于雜草叢生的郊外。督察人員眉頭一皺:“水為什么這么臭?”眼前不遠處,一條河道,兩種顏色。青黑色和黃色,有一條較為明顯的分界線。
“這是海水,是有腥臭味的。”有人解釋說。
督察組繞過腳下雜草,踏上一段鋼板堆雜的小路,七拐八繞走進河岸邊的一家工廠。
“這個地方臭不臭?”督察組詢問一個身穿藍色工服的工人,“一般什么時候有味道?”答曰:“一般下午四五點。”
說“海水”的人紅了臉。
繼續調查走訪,沿途又問一個老百姓,答曰:“廠里排出來的,污水管道排出來的。”真相不言而明。
在另一個城市,點位位于一片灘涂上的草地里。督察人員蹲下身子,抓起一根木條,刨開地表附著物、泥土,再使勁向下挖。
一個當地人走過來,督察人員和他攀談。
“老鄉,你是當地的還是外來的?”
“外地。”
“哪來的?”
“河南來的。”
“這里一天垃圾來幾車?”
“沒幾車,七八車。”
“是固定的幾家人在倒?”
“對。”
“允許的嗎?”
“允許,不然進不來。”
“一般什么時候倒?”
“早上8點上班以后。”
“查實一個問題,要把汗水灑在現場”
9月初的浙江,“秋老虎”還在作祟。驕陽似火,熱辣辣地灼烤著出現場的每一位督察人員。
走了不到15分鐘,后背浸濕一大片,豆大的汗珠順著下巴滴落。督察人員的手機運動軟件顯示,幾乎每個人的平均步數每天都在15000步甚至更高。
打鐵還要自身硬。正如在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暨臨時黨支部成立大會上強調的那樣,“堅持依法依規,扎實細致開展督察工作,確保督察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怎樣做到扎實細致?
要用數據說話。發現某地的水質問題后,督察組立即要求取樣監測。取樣還要盡可能地科學、全面、精準。督察人員同時取了河道兩岸沿途的多處水樣。在橋上取橋下排水口水樣時,監測人員拋下綁有取樣瓶的一根藍色長繩,一個工作人員擔心他失去重心,緊緊抱著前者的腰。這樣的一幕,在此后的多處取水場景中均發生過。
取水樣后,督察組按照監測規范,就著地面凸起的石墩子,現場填寫標簽,標明取樣地點、需分析的指標等信息,第一時間帶回送檢。
扎實細致,還不能放過一些小細節。某市的入海灘涂存在問題,一條水溝沖刷出來,涌動暗黑色的水,與兩邊黃褐色的灘涂地,形成鮮明對比。督察組首先走進附近的工廠調研。
工作不能只局限在問題發生的一點,從海堤出來后,車行幾百米,道路邊有河道。“停車。”督察組說,“沿著河道走,看看排污是否影響到沿河水質。”之后又回到剛才海堤邊上的工廠,進行再次調查,監測人員同步取樣。
整個工作流程確實做到全面、細致、扎實。盡管時間緊、任務重,但督察現場工作不打折扣,難怪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午飯一定要吃飽,因為你不知道下一頓到底是幾點。”
督察工作要求很高、任務艱巨,尤其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落實“六保”“六穩”要求、決戰決勝三大攻堅戰的大前提下,如何高質量完成督察工作,考驗著督察隊伍的意志和決心。
“中央肯定、群眾滿意是對我們的期許,我們更應該砥礪前行,不辜負黨中央和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督察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的話,擲地有聲。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肩負著光榮使命,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不懼道路艱險、不怕困難挑戰,用腳步發現問題,用汗水書寫忠誠,用行動踐行初心,用責任詮釋擔當。
向著明天的朝陽,繼續奮勇前進。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