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致敬扶貧人>要聞 要聞
看幸福村的幸福賬:家家收入翻番 生活更有奔頭
地,還是這塊地,以前種玉米,一畝也就收入三四百元,現在統一種蔬菜,不操心、不用管,每畝地租金五百元……
人,還是這些人,以前有勁沒處使,現在入社打工領工資,合作社還有分紅,就連庭院種菜都統一收,家家收入全翻番。
杜爾伯特鎮幸福村,變化就在一年間。“蔬菜大王”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幸福村。“蔬菜大王”是哈爾濱永和蔬菜公司,專門從事蔬菜種植、批發,直供全省各大超市、機關食堂等,甚至還出口。用杜爾伯特鎮黨委副書記孟翔鵬的話說:“人家那才叫專業,從種到收,全都科學管控。公司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全國各地的蔬菜價格每時每刻都在更新。”
脫貧攻堅的春風,讓各級干部都在思考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小規模的生產模式已不適應市場需求,引入大企業,科學種植,打造現代化的蔬菜種植基地,這是幸福村的未來。”杜爾伯特鎮黨委、政府抓住幸福村地緣優勢和村民種菜的習慣,到處找門路,成功牽手永和蔬菜,并于今年3月組建了萬泰福蔬菜種植合作社。
這個合作社不一般,服務農村、富裕農民是宗旨,更能上聯政府、市場,下聯農戶、基地,大力發展以青椒為主的蔬菜種植產業。
永和蔬菜去年來到幸福村,就定下了投資1200萬元,建設面積4500畝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并配套建設10棟陽光智能溫室、100棟蔬菜大棚以及鋼結構育苗車間、產品分揀包裝車間。
8月初,蹲點記者來到幸福村采訪,在八公里屯東側,遠遠就望見成片的蔬菜大棚,旁邊滿是露天蔬菜,近處鉤機、鏟車忙著施工,智能溫室、育苗車間、分揀車間等正在拔地而起……
“一期投資650萬元,這一片冷棚已經建設完畢,智能溫室和鋼結構育苗車間正在有序施工。”說話間,孟翔鵬幾個大步,走進路邊的露天蔬菜種植區,隨手摘了幾個大黃瓜、茄子還有辣椒,對記者說:“你看,這菜種得多好。農民不用多琢磨,育苗、澆水、摘菜……需要干啥全都告訴明白的,手把手地教,上了年紀的人也能干。”
從種到收再到賣,合作社全都統一管理,到啥時候農民干啥活全都統一指揮,“傻瓜式”種植模式讓幸福村搞蔬菜種植前景大好。孟翔鵬說,標準化管理是合作社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合作社經營效益的根本保障,合作社實行“統一購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的“四統一”管理,實現信息共享、技術互助、優勢互補和利潤共享,帶領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從根本上轉變了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促進土地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這條“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合力共贏”的產業發展之路,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潤空間。
“合作社集中流轉耕地實現了規模種植,每畝地500元的價格,讓臨近村屯的農戶羨慕不已;種菜、采摘全都雇傭本地農民,一天工資120元,全年用工量達到5000人次;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入股合作社,貧困戶有分紅,帶貧益貧顯著;庭院種植統一種、統一收,農民守著家有錢賺。”孟祥鵬說,田里的活,農民都會干,家門口就能月賺三千多元,就說去年試種的庭院青椒,合作社每斤5角錢回收,畝產8000多斤,一畝地的菜園穩穩收入4000多元,今年幸福村又種了43畝庭院青椒和40畝庭院紅谷子。
地,還是這塊地,幸福村不再靠天吃飯。不僅幸福村富了,還帶動全鎮169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
人,還是這些人,算清了脫貧致富的這筆賬后,村民們生活更有奔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慶日報記者 崔義鑫 趙龍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幸福 蔬菜 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