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原創
北部灣畔的革命搖籃——探訪海南東方市瓊西中學
在紀念抗戰勝利七十五周年之際,記者來到這,感受它當年不屈的力量和如今依舊年輕的英姿。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共瓊崖特委向全瓊發出“團結抗日、保衛瓊崖”意見書,掀起海南抗日救亡運動高潮。1938年,瓊崖國共合作團結抗日局面已經形成,瓊崖紅軍改編為瓊崖抗日獨立隊,積極備戰。中共昌感縣委覺得有必要在革命基礎牢固的新街一帶創辦一所學校,吸收和團結進步青年,短時間培育一批抗日人才。
時任感恩縣國民黨黨部特派員兼感恩縣教育科長史丹(中共黨員),聯合時任昌江縣國民黨黨部特派員、昌江縣教育科科長林超宇(愛國進步民主人士)等人,向國民黨昌江縣政府提出辦學要求被拒。此后,史丹與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前身)校長鐘衍林商定,以“瓊海中學瓊西分校”的名義獨立辦學。
1938年9月18日,學校正式開學,招收全島各地推薦的進步學生250多名,按照中國人民抗日大學模式設置課程,培養抗日骨干力量。1939年2月,學校遭日軍轟炸而被迫停辦,師生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的投筆從戎,參加瓊崖抗日獨立隊;有的在當地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抗戰。日軍戰敗投降后,學校改為昌江縣中學。1961年,經史丹、馬白山提議,中共東方縣委恢復瓊西中學校名。
“這是東方市最早的中學,學校一直保持原有的范圍和一座大禮堂。”站在學校創辦者史丹、馬白山、林超宇、戴恩民雕像前,學校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歷屆東方市政協委員關心保護學校的故事。
1994年5月12日,東方縣政協組織委員來該校視察辦學情況,針對學校面臨的辦學困難出謀劃策。市里采納市政協視察報告提出的建議,改組該校領導班子,新班子上任后,以問題為導向,狠抓學校環境整治和教學質量,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數量得到迅速提升。
2003年,在東方市政協全會期間,吳勝委員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恢復瓊西中學高中部。此后,歷屆政協委員持續接力,通過提案和發言的形式呼吁恢復高中。2013年9月,海南省教育廳發文恢復瓊西中學高中部,改建成寄宿制完全中學。
輾轉聯系到創辦人之一林超宇的女兒,老人含淚告訴記者,日軍占領新街后,得知林超宇曾在日本留學,懂日語,威逼利誘,逼他任翻譯。林逃走,后任昌江縣抗日游擊隊副指揮兼第三游擊大隊長。1940年2月,林超宇率隊在大洋基山與日軍浴血奮戰,取得了勝利。日寇惱羞成怒,把林家12位親人捆綁殺害,血染新街。
“你是革命的搖籃,你在暴風雨中創立,你撫育了多少英勇戰士,革命火種撒遍瓊島大地,鮮艷的瓊西中學校旗啊,我們永遠把你高高舉起……”伴隨著校歌的激昂旋律,瓊西中學仍保持著當初的模樣并散發著勃勃朝氣。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中學 學校 瓊西 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