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抗戰史料
長沙會戰紀念碑:記述抗戰相持階段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偉大歷程 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岳麓山頂,云麓宮旁,一塊青石碑豎立在六角亭內。這塊立于1948年的石碑是為紀念長沙會戰勝利而設立的,碑刻記述了1939年9月起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
1938年10月,歷時138天后,武漢失守。1939年5月,僅僅53天,南昌失守。
長沙作為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重要的戰略要點日益凸顯,這里不僅是國民政府糧草、兵員的重要供給基地,也是扼守我國西南地區戰略大后方的門戶,一旦長沙失守,不僅湘西岌岌可危,重慶也將暴露在日軍的鐵騎之下。
1939年9月,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結10萬余兵力,由贛北、鄂南、湘北分兵進犯長沙,企圖在短期內將主要駐守湖南、鄂南、贛省的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國民黨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為保衛長沙,采取以湘北為防御重點,“后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憑借著誘敵深入、伏而擊之的戰術,一支又一支日本軍隊落入其包圍網,南下最遠的僅是一支日軍殘部,止步于長沙以北30多公里的永安市。
兩年后,日軍再次在湘北岳陽以南地區集結12萬余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此次戰役日軍兵力集中,日軍第四師團遂突入長沙城。但是由于其他戰區均趁日軍集結兵力攻擊長沙之時主動出擊收復城池,日軍被迫放棄了剛剛占領了兩天的長沙城,倉皇北撤。第二次長沙會戰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余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九戰區主力的計劃失敗。
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后把敵人“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圍殲,薛岳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創立了“天爐戰法”,這套戰法在隨后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了出色的戰果。1942年年初,駐武漢的日本部隊6萬余人進軍湘北,用以牽制第九戰區之兵力,負責掩護香港方向的行動,第三次長沙會戰隨即拉開序幕。中國軍隊沿著新墻河、汨羅江逐級抵抗,頭腦發熱的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堅持向長沙進軍,卻沒想到早就掉入薛岳設計好的“口袋”中,陷入重重包圍。合圍之下,日軍全面潰退,最終被殲滅5萬余人,此后兩年都沒有在中國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
“三次長沙會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湖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研究所所長譚獻民對記者說,“除了國民黨的正面抵抗,共產黨的敵后抗戰對于保衛長沙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p>
“七七事變”后,周恩來、徐特立、葉劍英等共產黨人得以來湘開展廣泛的抗日統戰活動,國軍將領張治中主政的湖南省政府與中共湖南省工委以及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團結合作,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抗戰。在會戰開始前,當地民眾在政府的組織下與中國軍隊互相配合,把新墻河至撈刀河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部破壞,這一地區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層,成為新土,從而使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無從施展,致使其戰斗力大大減弱。
“當時,日寇以18萬之眾,兵分六路進攻長沙,全體將士浴血奮戰,忠勇用命,人民協同,合圍設伏,取得殲敵3萬的勝利?!遍L沙會戰紀念碑旁的介紹石上,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群舍身為國的英勇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形象。
作為長沙保衛戰的核心陣地,岳麓山周圍至今仍保留著大量戰爭遺跡以及紀念建筑。沿著愛晚亭后的小徑行走200多米,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部臨時指揮所舊址及各處炮兵陣地、作戰壕溝等戰事遺存似乎仍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岳麓山腳下,湖南師范大學校園里的七十三軍抗戰烈士公墓已經成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重新修建的麓山忠烈祠被命名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七七”“九三”等抗戰紀念日都會有大中小學生、社會團體等在此舉行緬懷英烈活動,用這個方式紀念在長沙會戰中守衛國土的英勇將士。
(本報記者 趙嘉偉 本報通訊員 杜庭語)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長沙 日軍 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