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聞
國家藥品集采倒逼藥企殺價 明星藥價格降幅超9成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張尼)近日,采購規模達數百億元的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產生擬中選結果,公示時間截止到23日。
此次,又有不少明星藥品給出了“跳樓價”,讓患者看到了真正的實惠。與此同時,在利潤空間被一壓再壓的背景下,國內藥企也在積極求生。
資料圖:浙江安吉自動發藥機“上崗” 余丹菲 攝
第三批藥品集采來了!降糖藥跌至每片不到一毛
近日,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產生擬中選結果。
據報道,本次采購共有189家企業參加,產生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產品191個,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95%。
從藥品種類來看,擬納入56個品種、涉及300多個品規,治療疾病種類涉及到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類疾病等。
與第二批國家集采相比,第三批采購規則也做了微調優化,最大可中選企業數量從原來的6家,進一步增加到8家。
根據20日公布的《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擬中選結果公示》,此次集采共有55個品種采購成功,藥品品種數量接近前兩批之和。
除了藥品品種數量遠超前兩批集采,此次藥品的擬中選價格之低廉也引發關注。
以糖尿病常用藥二甲雙胍為例,此次集采中,二甲雙胍片0.25g品規方面,重慶科瑞制藥報出0.015元/片的價格,單片價格最低,降幅超過90%。
對于廣大患者來說,這無疑是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接受媒體采訪時評價稱,第三次國家集采一次就有55種藥物中標,對未來提高藥企集中度,規范藥品流通環節,建立醫保藥品的支付標準,改善醫院用藥目錄,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降低醫療費用起到了很大作用。
資料圖:一位醫生在給患者介紹藥品。 王怡蘋 攝
跨國藥企“大撤退” 國內藥企進入“價格廝殺戰”
以往,不少跨國藥企的原研藥品種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此前兩批集采,外資企業的藥價降幅一直都受到高度關注。
不過,本次集采,跨國藥企卻出現了集體“大撤退”現象,不少企業已“出局”。
從公示結果看,外資方面,僅有衛材的甲鈷胺片、優時比的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濃溶液、輝瑞的利奈唑胺片等原研藥中標。
以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為例,根據wind醫藥庫數據,2019年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劑國內樣本醫院銷售額為9.13億元,作為原研藥廠的拜耳銷售收入占比約為 96.08%。
但本次集采中,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由天津紅日藥業與湖南愛科制藥中標,原研藥廠拜耳出局。其中,天津紅日與海南愛科分別報價32.8元、35.27元。
“對于原研的品牌藥來講,他們如果跟國產的價格其實是跟不起的,因為一般會降到70%、80%,即使中了之后數量可能比較多,但是也沒什么利潤。”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
與外資藥企形成對比的是,雖然國內藥企占據了絕對優勢,但也進入了“價格廝殺戰”。
此次集采,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0.25g,0.5g)過評企業數達到29家,二甲雙胍緩釋控釋劑型(0.5g)過評企業數有17家,競爭之激烈,超乎想象。
根據已公布的擬中選結果,僅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0.5g)就有天方藥業、北京萬輝雙鶴藥業、石藥集團等8家企業中標。
其中,北京萬輝雙鶴藥業的產品擬中選價格僅為0.78元,平均單片價格不到1毛錢,供應省份涵蓋了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湖南。
資料圖:自動售藥機亮相成都高新西區合作街道合作路。安源 攝
三輪集采,醫藥行業正在經歷洗牌
自2018年12月“4+7”個試點城市啟動藥品帶量采購以來,藥企已經經歷三輪“洗禮”。
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等五部門印發《通知》明確,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不再選取部分地區開展試點,由全國各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組成采購聯盟,聯盟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和軍隊醫療機構全部參加。
此外,上述《通知》還提到,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可自愿參加。
隨后,地方升級版的帶量采購也相繼出爐。
例如,近期,上海市醫保局和上海市衛健委就聯合印發《意見》,鼓勵公立醫療機構在堅持質量優先、確保用量、保證回款的基礎上開展帶量、帶預算的藥品集中議價采購,優先選擇未納入國家和本市帶量采購的藥品,特別是價格異常藥品(如價格明顯高于同品種其它廠牌或價格明顯上漲的),以及自費藥等。
在業內看來,藥品集采的擴圍也意味著,對于國內藥企來說,競爭將愈發激烈,國產仿制藥躺著掙錢的“好日子”到頭了,并且來得似乎比原來所有人的預期還要快。
付鋼說,過去,很多制藥企業,不管是外企還是國內的企業,有時一個企業研發了一個新藥,就可以招兩三千人的營銷團隊。銷售費用占比過高。
顯然,這樣的運作模式已經無法再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資料圖:某藥企自動化生產線正在生產中成藥。 劉薛梅 攝
求生與共生,藥企的出路在哪里?
無疑,中國的醫藥行業正在經歷一場變革,而面對行業變革以及可能帶來的洗牌效應,藥企的未來出路在哪里?
創新當然是謀求新優勢的不變法則。
以此次有多款藥品中標的恒瑞醫藥為例,近年來,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一直呈增加態勢。
根據其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恒瑞醫藥累計研發投入38.96億元,同比增長45.90%,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6.73%。
對于大部分未中選的企業來說,除了加速創新,當務之急還要轉戰院外市場。不過,這么多品牌產品如何在零售市場繼續釋放價值,也是藥企亟待破解的困境。
行業環境倒逼企業改革營銷模式。付鋼以百洋醫藥搭建的“商業化平臺”舉例說,“商業化平臺”通過全渠道管理、多品類協同以及數字化營銷,深入鏈接醫療機構、零售企業和工業企業,優化營銷成本,提升營銷效率和規范度。
“院外市場單個藥企自建全國性銷售團隊成本太高,而這種商業化平臺企業,好比高速公路,藥企的產品就像一輛輛車,路上的車越多,成本就越低。”
付鋼說,藥企各自為戰、靠幾個產品支撐上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全國性營銷團隊已經不現實了,工業企業應該將所有的下游客戶視為自身價值鏈條上的關鍵環節,積極展開合作,尋求共生共贏。(完)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藥品 藥企 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