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山里娃上學美美的拔窮根,奔小康,鄉(xiāng)村教師是山里孩子走出山旮旯的領路人。
19歲那年,我來到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zhèn)泥洋村小學支教,用一支粉筆開啟了教書生涯。原本懷揣理想而來,可到學校里一看,教室四面透風,操場一片荒蕪。加之地處海拔近千米的山坳中,距縣城100多里路,回趟南昌老家得輾轉一天。父母的心疼和不理解曾令我動搖,但學生們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卻深深印刻在我心里。
山花開了,學生給我采來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學生為我摘來最甜的一捧。生病時,學生把雞蛋塞到我手中。學生們有情,鄉(xiāng)親們有義,我把大山當成了自己的家。學校不通班車,我就挑著扁擔走20多里山路,把課本和文具運上山。通過點滴努力,讀書改變命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時光荏苒,我教過的1000多名學生相繼走出大山。其中,廖作英、涂莎母女倆還先后成為教師,與我同行在教書育人的路上。廖作英是我?guī)У牡谝慌鷮W生,那時才7歲的她,甜甜地喊我“支姐姐”。后來,她的女兒涂莎也成了我班上的學生,我便成為小姑娘口中的“支媽媽”。如今,她們母女倆都站上了講臺。一年一年我的班上迎來新的學生,孩子們對我的稱呼也變成了“支奶奶”。
40年前,我走進了大山;40年后,我依然在這里。陪伴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成才,我看著他們走出大山,更目睹了鄉(xiāng)村教育的巨變。
過去,幾塊木板拼接在一起,刷上墨汁便成了黑板。一堂課講下來,手指都染黑了。遇到雨天,木板回潮,粉筆寫上去,只留下一道道模糊的筆畫。如今,觸控筆、智能電子白板等成了課堂新裝備,手指輕輕一點,圖片、視頻悉數(shù)彈出,山里娃享受到了互聯(lián)網上的教學資源。
過去,孩子們翻山越嶺來上學,崎嶇的羊腸小道坑坑洼洼,一下雨便泥濘不堪。沒等到學校,鞋子先大了一圈,教室門口專門備了塊鐵片,孩子們刮了鞋子上的泥巴才進教室。如今,寬敞的水泥路延伸到了每一個村民小組,太陽能路燈從村頭亮到村尾。孩子們的上學路更加安全通暢,再也不必起早貪黑繞遠路了。
過去,操場是一片光禿禿的砂石地,一刮風便塵土飛揚。體育器材少,學生們只能跳皮筋、丟沙包,課余生活很單調。如今,塑膠跑道進校園,孩子們可以盡情奔跑,操場上還豎起了籃球架,擺上了乒乓球臺,修葺一新的校舍成了村里最美的風景。
過去,有的孩子因交不上學雜費而沒來報到,我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盡可能籌錢墊付。如今,“兩免一補”政策消除了困難家庭的后顧之憂,“營養(yǎng)改善計劃”讓娃娃們吃上熱騰騰的免費午餐,越來越多的山里娃帶著自信走進學校。
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鄉(xiāng)村教育實現(xiàn)了巨大轉變。
(作者為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zhèn)泥洋村白洋組教學點教師,本報記者戴林峰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7日 06 版)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學生 山里 上學 鄉(xiāng)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