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時評
戰勝貧困需要“愚公”精神
【人物】“云嶺楷模”李華明
【故事】李華明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灑鎮巖頭村村民。巖頭村,因地處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從鄰村到巖頭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大巖石擋住,通不了路。作為村民小組組長的李華明,組織動員村民集資并出勞動力修路,但因工程艱難,這條路一修就是12年。2014年1月,巖頭村終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進村路。如今,村里家家蓋起了新房、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全村養殖近4000只烏骨雞,開辦了農家飯莊,貧困戶全部脫貧。李華明被評為“云嶺楷模”,并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點評】
歷時12年,終于修通了進村公路;缺設備、缺資金,都沒能阻擋李華明和巖頭村人修路的腳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這塊“硬骨頭”,破解了“困”,巖頭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種植、烏骨雞養殖、農家飯莊,曾經靠天吃不飽飯的巖頭村,有了自己的脫貧產業。
為何非要打通進村道路?這是因為,對發展的強烈意愿喚醒了巖頭村這片土地。李華明說,“嫁進來的姑娘走了6個,孩子上學來回要走兩個小時山路,村民生病得靠擔架抬下去”。群眾的現實需要,倒逼著他成了一名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現在路通了,年過60歲的李華明依舊勁頭不減,還在打聽直播帶貨怎么做。李華明帶著群眾修路的執著攻堅也告訴人們,“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面對脫貧攻堅之難,不能等靠要,而要團結村民通過拼搏實干闖出一片天地。
戰勝貧困,需要更多像李華明一樣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資金有限,不能完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該做的工作準備扎實;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的發展,歸根到底還要靠群眾自己,培育內生動力,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扶貧,說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才能真正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剩下的全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黨員干部必須勇于直面問題、善于攻堅克難,各地貧困群眾也要有志氣、有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8日 05 版)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貧困 愚公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