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0年第四期
雄健、圓融與機變——孫春龍藝術特質之我觀
離殤180×300cm-2020年-孫春龍
盤古廟祀-245×250cm-2017年-孫春龍
2018年,孫春龍自青島調至山東美術館。此前,他在青島畫院工作多年,憑借才分與努力,早已成為省內外有突出影響力的著名畫家,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展覽并取得獎項。因為不在同一部室,彼此認識后,并無太多深交。后來得知我們竟然住在一個小區,便相約擇機烹茶論藝。
2019年春節過后的某個雪夜,我第一次拜訪春龍,看到他擺在案頭、掛在墻上的大量已完成或未完成畫作,粗略認識了他的創作狀態,為他的勤奮探索深深折服。之后的2019年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處在緊張忙碌的工作狀態中,直到秋天來臨,才有第二次夜談的機會。我在他的畫室中肆意海侃,他笑瞇瞇地沏茶,始終溫和地切入自己的觀點,并不時拿出一捆又一捆從未公開展示的作品讓我觀摩,這次夜談讓我得以深刻了解春龍的成長、創作、思考和探索。
一直以來,呈現于世人面前的是春龍藝途的一路高歌。他的山東省重大歷史題材入選作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入選作品《盤古廟祀》,以少數民族人物為主的《雪域》《牧羊女》《盛裝》系列,以都市女性人物為主的《泳池》《空城》《娉婷》《邂逅》系列,以及佛教人物造像系列等,10余年間不斷見諸展覽、期刊、網站及場館,在一般意義上,孫春龍被視作水墨人物畫家。
在風格的變化和視野的開張兩個維度上,孫春龍的人物畫經歷了自雄健到圓融的特質演化。如論者所言:“如果說,孫春龍在他的畢業創作《圣境》(2003)落筆過程中,還有過困惑、無奈和憂慮的話,那么,在他以后不斷涌現的作品中已不再彷徨……逐漸形成了他的淡墨素色、化機四出的人物畫獨特風格。他精心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別著力于眼神的表現,以發掘人物深邃的內心世界;其他部分諸如衣著、飾品、發型、配景等則以放松的筆墨,綜合了南線北皴合一的拖泥帶水之法,是筆又是墨,是線又是面,形成了筆蹤和淡墨滲化相結合的精妙生發……以顯示水墨在宣紙上流動變幻可能具有的深刻表現力,以實現高難度的寫意筆墨與高難度的寫實造型的統一,使現代人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淡而有味的筆墨形式。”這是精準的學術判斷,從形式美學的維度清晰論述了孫春龍人物畫的風格及呈現出的狀態,也是本文嘗試論述的自雄健至圓融的變化要旨。
在2003年至2010年的這段時間里,孫春龍的作品整體呈現為塑造符合實際觀察的形象、造型和氣質上謀求雄健有力的史詩意蘊,嘗試在慷慨博重、沉郁頓挫的嚴肅題材、復雜群像上取得突破。這一時期的作品,如《圣境》《靈光》《待》《迎親》等,表現的多是少數民族人物的群像,追求宗教般的神秘和崇高,造型上帶有清晰的輪廓線質感,著力于人物的表情、頭飾或衣褶的清晰描繪。孫春龍并未走一條當時流行的中國畫寫實之路,而是綜合吸取了西方繪畫的人物造型技巧和中國繪畫的偏平化景觀闡述,并隱約透露著畫像石般的剪影疊加構圖與切割、分離、統一的線面交錯的現代派語言構成,在來源復雜的學養中縱橫捭闔,找尋最適合自己藝術思考的外在表達。
這種力求雄健、宏闊、高遠的追求與表達,最能磨礪心性、增長意氣、開拓胸襟,使得藝術家不會囿于小情調的杯水沉浮、斗室悲歡……這也是前輩藝術家們教導晚輩一定要去嘗試創作大題材作品的根由所在。在此階段,春龍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交出的答卷得到了業界的肯定,為他后續風格的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逐漸地,孫春龍力求雄健的追求與表達有了更多的取舍、凝練和簡化……走向流暢、簡練、輕松、圓融,他的人物作品的輪廓線和明暗對比關系、主體物象與附屬物的虛實對比關系經歷了不斷減弱的過程,走向了筆蹤和淡墨的相互滲化、寫意筆墨與寫實造型力求統一、古典人文精神和現代社會情感的相生相長。就如我們常說的那樣,思考達到何種程度、采取何種形式是自然而然的事。關鍵是他對古典人文精神和現代社會情感之相生相長的深刻領會與把握,《泳池》《邂逅》《空城》《觀望》《娉婷》等諸多精彩的現代人物畫作品,正是這種領會與把握的創作結晶。這些作品以現代都市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并將線條流暢、姿容靜雅、體態優美的人物全像或局部置于畫面前景位置,縱深處或是縹緲的街景,或是靜物、動物與山石,或是大面積的淡彩塊面……充滿了自信、時尚、摩登的都市生活氣質,兼容、并蓄、共生的現代文化情態和靜謐、安寧、唯美的古典審美追求。
在這些作品中,孫春龍所表達的無疑是一種現代人的精神,一種現代性的思考。這種精神和面貌的成型,與他文人式的內守、自視而后實現完滿、抱一的追求本質有關,同時與人生閱歷的日漸豐富和通達,所處環境(尤其是曾長居青島)開放、包容、活躍氛圍的滋養有關系。孫春龍用出色的實踐表達了他對現代性的思考:彼此借用、相互共生是現代文化的最大特質。對古典審美理想的追求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描繪傳統文人仕女與林泉隱逸,對現代都市女性的解構與再塑也能實現與古典審美理想的相通相融,反之亦然,這無疑是一重極為開闊的天地。拾階而上抵達此重境界的藝術家,不可能被一種面貌所束縛,孫春龍也不可能僅僅成為一名水墨人物畫家,盡管他主要憑借在這一領域的成績取得了社會知名度。
孫春龍藝術的第三重特質,當形容為機變—機智權變,這主要針對他作為水墨人物畫家而言,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水墨人物畫家,而且在動物、山水、街景等創作上也有出色造詣。他的神獸、動物作品樸拙蒼潤,妙趣天成。這類作品取材于中國傳統雕塑,或為石獅、或為望天吼、或為三彩馬……尤其是他的馬,吸收了漢唐馬造型的圓潤簡練,常用特寫的手法,通過對馬的眼神刻畫和淋漓的水墨痕跡付之以靈動的生命,使作品極富現代感和裝飾性,這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現代性再造的又一成功探索。
相較主題性創作、水墨人物作品,孫春龍大量未曾展示的山水與街景寫生作品更更能充分體現其自由奔放、率性而為的創作個性。他勤于寫生,面對真山真水,忘乎所以地寄情喻性,帶有下意識的堅定判斷和不加思索的瀟灑放松,落筆生煙、水墨靈動、意氣昂揚、痛快淋漓。
對一位年富力強、創作力旺盛的畫家的研究絕不意味著判定,雄健、圓融與機變是孫春龍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三種特質。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家就如此經歷了極為清晰的不同階段,并在某個時間節點上實現了風格的躍升,發展階段的融合、不同風格的交融,才是藝術真正的常態。
孫春龍經歷了雄健的大主題淬煉、圓融的現代性思考,同時深具機變性的才能表達,在未來,他仍會不斷地思考、探索和嘗試,突破更多的屏障,實現自我的超越和重建。
(作者系美術批評家)
雪域之情210×190cm-2009年-孫春龍
逐夢太空-180×215cm-2019年-孫春龍
邂 逅 136×204cm-2016年-孫春龍
孫春龍:1978年生于山東濰坊,2003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青年畫院副院長,山東畫院簽約畫家,山東美協當代水墨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青年美協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師范大學當代水墨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島市青年美協副主席,原青島畫院展覽部主任,現供職于山東美術館。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展覽,《雪域》獲“齊白石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金獎,《雪域之情》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逐夢太空》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出版專著:《大家氣象—孫春龍作品》《盛世典藏當代中國國畫名家—孫春龍》《典雅—中國畫的傳承與超越孫春龍》等。先后赴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瑞士、意大利、俄羅斯、非洲、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國家舉辦展覽、采風寫生。
責任編輯:楊文軍
文章來源:《畫界》2020年7月第4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春龍 孫春龍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