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建言立論 統戰新語 雙向發力 民主監督 提案工作 實踐探索 委員自身建設

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唯物辯證視域下的抗日戰爭

2020年08月07日 10:32 | 作者:魏希楠 許三飛 |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扭轉民族命運的重大轉折,是再造民族魂魄的光輝篇章。從今日起,《軍事論壇》專版特開設“研史析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專欄,與您一起重溫抗日戰爭的偉大歷程、英勇壯舉,努力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強國強軍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在嚴峻復雜的形勢下進行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分析中日雙方基本矛盾特點的基礎上,倡導建立和維護國內國際兩個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軍事戰略總方針,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今天,我們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奮戰歷程,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這一偉大勝利閃爍著軍事辯證法的不朽光芒。

戰略判斷的兩種認知:盲目片面與客觀全面

正確的戰爭指導來源于對戰略形勢的正確認識,而要正確地認識戰略形勢,就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全面地研究戰爭。全國抗戰爆發后,面對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叫囂,抗日戰爭的前途如何?中華民族的命運何在?成為當時舉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亡國論”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而“速勝論”則認為,“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分析指出,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都不如日本。因此,戰爭不可避免,中國不能速勝。但日本國度比較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些基本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抗日戰爭是艱苦持久的,但戰爭前景是光明偉大的。這一科學分析,跳出了“亡國論”的片面性和“速勝論”的機械性思維誤區,通過分析抗日戰爭所處的歷史時代、戰爭性質、敵我力量對比和地理條件等基本因素,科學地揭示了戰爭發展規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采用客觀的、全面的、辯證的觀點研究戰爭,認識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是正確指導和進行戰爭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以弱勝強的重要前提。

戰略指導的兩種選擇:僵化應對與主觀能動

戰爭的客觀物質條件只提供了戰爭勝負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必須依靠人的主觀努力。抗日戰爭中由于敵我力量強弱對比懸殊,在既定的物質條件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駕馭整個戰爭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于爭取戰爭勝利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全國抗戰爆發后,國民黨軍擔負著正面戰場的主要作戰任務,但由于國民黨軍執行“持久消耗”戰略,在戰役指導上采取消極的單純防御方針,主要實行線式的陣地防御戰,加之戰爭準備不足等因素制約,因而不斷丟城失地。對此,毛澤東指出,戰爭既是力量的競賽,又是主觀能力的競賽,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在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的同時,還為我軍制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據此,八路軍、新四軍等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牽制和打擊大量的敵人,開辟并發展了廣闊的敵后戰場,使敵后戰場的游擊戰與正面戰場的正規戰相互配合。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戰爭既是物質力量的比拼,也是戰爭指導者主觀能動性的較量,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指導戰爭,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奪取勝利。

戰略布勢的兩個戰場: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

戰爭是復雜的矛盾綜合體,往往會在多個領域、多條戰線同時展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敵是國共合作的結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重要的成就。抗戰初期,由于國民黨掌握著中央政權,有幾百萬正規軍,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和人力,理應居于抗戰的主導地位。然而由于國民黨執行片面抗戰路線,作戰方法比較呆板,存在消極避戰、過分依賴國際援助等問題,無法獨立完成驅逐日寇的任務。為此,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與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既相互區別又互為依存、共同抗敵的戰略局面。毛澤東指出,中國軍隊在民族公敵面前,互相忘記了舊怨,而變為互相援助的親密的戰友,這是中國決不會亡的基礎。正面戰場在戰略防御階段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后正面戰場的主戰場地位已逐漸被敵后戰場所替代。敵后戰場的開辟,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被動為主動,和正面戰場對敵人構成了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敵后游擊戰成為消耗日軍力量最為恰當的攻勢戰略,也成為消耗日軍膽略與士氣最為有效的心理戰略,對改變中日戰爭力量對比,使中國熬過最為艱難、也最為重要的相持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指導戰爭不僅要在戰略上根據敵我力量的消長變化適時地轉變作戰形式,而且在戰役戰斗中應根據實戰需要使戰略布勢和作戰形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戰略支撐的兩種力量:物質基礎與精神支撐

戰爭不僅是敵我雙方物質力量的角逐,也是雙方精神力量的較量。“凡戰,以力久,以氣勝。”物質不過是刀柄,精神才是勝戰的刀鋒。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其軍隊在組織結構和武器裝備上已經初步完成機械化。同日本相比,當時中國和中國軍隊的落后,是一種結構性的整體性落后。由于國力特別是物質技術基礎的極大懸殊,抗日戰爭異常艱難和慘烈。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以自身模范行動開展全面深入的抗戰總動員,激發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促進了全民族的大覺醒大團結,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眾抗戰如此踴躍,動員程度如此廣泛,戰斗意志如此頑強。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勇猛殺敵,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中華民族充分煥發和表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先進的武器裝備是打贏戰爭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而頑強的戰斗意志和不屈的戰斗精神無論在什么戰爭形態下,都處于制勝因素的核心地位,不可或缺。

戰略資源的兩種途徑:自力更生與廣泛聯盟

戰爭的勝利是多種力量匯集的結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才能取得最有利結果。中國軍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斗爭(相當長時間是獨立抗擊),頑強地抗擊了日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阻止了日軍“北上”,推遲了其“南下”,成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正面戰場大量工業企業向大后方遷移、敵后戰場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都為堅持抗戰打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中國各界越發深切認識到,戰勝日本侵略者,不但需要中國的頑強抵抗,還需要爭取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援助,從而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抗戰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力量支持。早在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前夕,毛澤東即提出:我們主張中英美法蘇五國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否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全國抗戰爆發后,特別是珍珠港事件后,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的抗日戰爭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考量,積極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勝利”。美、英、蘇等大國密切關注中國戰場的變化,逐漸意識到中國是世界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前哨,是極具戰略價值的遠東地區堡壘,“讓中國留在戰局”成為盟國整體戰略中的重點內容。美英兩國與中國建立密切的戰爭同盟,在滇緬戰場實施聯合作戰。美軍向延安派駐觀察組,協調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共同作戰。蘇美先后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不但提供借款和物資援助,而且派遣人員直接參加中國抗戰。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戰勝邪惡勢力、實現和平與發展,必須建立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這種統一戰線應當而且能夠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界限,堅持平等協商、坦誠合作、相互支持的原則,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

戰略比拼的兩種結局:正義必勝與侵略必敗

抗日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戰爭。毛澤東指出,人類正義戰爭的旗幟是拯救人類的旗幟。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通過對外瘋狂掠奪進行資本積累,走上了侵略擴張不歸路。日本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在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造成重大的傷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也對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造成了嚴重破壞。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自己的巨大犧牲為人類反法西斯的正義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類正義和良知的勝利。當然,抗日戰爭艱辛歷程也表明,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沒有實力的正義是軟弱的,有了實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命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正義戰勝邪惡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失敗,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弱肉強食不是人類生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發展之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戰爭 抗日戰爭 戰略 中國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刚交 | 思思热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