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考古發現: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形成于距今約4500年前

2020年08月06日 19:39 | 作者:楊一苗 白妮民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西安8月6日電(楊一苗、白妮民)通過研究陜西省北部榆林地區多處考古遺址中的動物骨骼,考古工作者發現,在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期間,生活在此區域人們的肉類“食譜”經歷了從野生動物為主到以牛、羊等家畜為主的變化,據此可以佐證中國北方地區農牧交錯帶形成于距今約4500年前。

今天的陜北榆林地區地處中國農牧交錯帶,西北邊是歐亞大草原牧區,東南邊是農耕區,屬氣候環境和生業變化的敏感地帶。近十幾年,隨著這一區域基本建設和考古項目的開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聯合發掘了3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已初步建立榆林地區從仰韶晚期到龍山時代后期,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期間較為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介紹,考古工作者在這些遺址中收集了大量人骨、動物骨骼及植物資料,通過動物考古學研究發現,在距今約5000年至4500年仰韶晚期的大古界、楊界沙等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以野生動物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養動物主要是豬和狗,比例一般少于40%,沒有可以確認的綿羊和黃牛。

胡松梅說,時間再向后推移,在龍山時代早期賈大峁和廟梁2期遺址中,發現了黃牛和綿羊的骨骼,但數量較少,說明這一時期畜牧經濟的雛形開始形成,當時的生業仍然是以農業為主,畜牧、狩獵和采集為輔的多種生業模式。

而到了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龍山晚期和夏代早期,在石峁、木柱柱梁等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骼中家畜的數量一般都達到了80%以上,且主要以家養綿羊和山羊、黃牛及家豬為主,其中羊和牛占到總數量的60%以上。

從動物種類及家養動物比例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區域畜牧經濟的成分在龍山時代逐步上升,農業經濟相對減弱,在這個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中,中國北方逐漸形成了一直延續至今的農牧交錯帶。胡松梅說,中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位于歐亞草原早期青銅文化和中原地區古代文化之間,對這一區域史前時期文化及經濟形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歐亞與中原地區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考古 距今 中國 農牧 交錯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久久 | 亚洲电影小视频三 | 亚洲444kkk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五月婷综合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