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建言立論 統戰新語 雙向發力 民主監督 提案工作 實踐探索 委員自身建設

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紀念《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一百周年①

2020年08月03日 15:02 | 作者:李斌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編者按:心有所信,方能行遠。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這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馬克思主義精神豐碑。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學習了解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讓我們懷著尊崇之心,在重溫經典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在撫今追昔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回望《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年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真理的味道有多甘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有話語權。

時間是真理的摯友,歷史是現實的源頭。百年前,受盡列強凌辱、瀕臨危亡的舊中國,猶如孤海扁舟,“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如何救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到新中國的成立開辟“歷史新紀元”,從改革開放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之所以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奇跡之根源、力量之根本皆在于馬克思主義。如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路乘風破浪,“從小船一直劃到巨輪上,駛向光輝的彼岸”。

“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這就是真理的力量。歷史已經證明,除了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其他各種政治力量都無力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獨立、解放與復興。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后,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國基未固,百制搶攘”轉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從“有被開除出球籍的危險”轉而創造“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指引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近代以來“失去的二百年”,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中逐漸找了回來,無可辯駁地說明,馬克思主義“確實是真理,確能救中國”。

“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這就是真理的召喚。在《共產黨宣言》中,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偉大作用得到熱情謳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體現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革命先輩所預想的“黃金時代”“可愛的中國”,如今已經和正在成為現實。“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政治邏輯,更是14億中國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勝利保證。

馬克思、恩格斯曾科學預見“中國社會主義”的出現,取名“中華共和國”。為什么《共產黨宣言》所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能成為中國大地上的生動圖景?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打造發展新優勢,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變,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不斷豐富而氣象萬千、前途似海。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曾說,“紅星照耀中國”。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的馬克思主義,將繼續指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向前進。到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200周年之時,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將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3日 04 版)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 共產黨宣言 全面 真理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 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 久久99九九精品久久久久齐齐 | 午夜在线视频影院 | 曰肥老太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