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委員講壇 名家訪談 醫學前沿 食話食說 岐黃園地 科普養生 健康產業 粉碎謠言

首頁>健康>資訊

重大疫情防控要補哪些短板

2020年07月30日 17:01 | 來源:健康報
分享到: 

張茅:通過建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來強化其疾病預防控制職責。

蔡秀軍:新建住院大樓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實現醫療建筑高效利用。

胡豫:避免盲目擴大傳染病醫院規模,精耕細作區域內傳染病防治資源。

王辰:設置呼吸學科規范化建設專項,扎實彌補重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的短板弱項。

張文宏:加強醫院感染病學科能力建設,配備完備的公共衛生隊伍和設備。

朱同玉:建區域性應急醫學與戰略儲備中心,有效應對突發重大公衛事件。

陳薇:建立“白名單”制度,使優秀科研團隊能夠獲得持續的科研支持。

吳浩:將健康管理工作融入社區治理,成立街道、社區兩級公共健康委員會。

高福: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釋放創造力,保障創新成果不被鎖在抽屜里。

王賀勝:推進醫共體建設,建立公共衛生管理協調機制,增強基層防控能力。

連維良:盡快針對空調通風、給排水系統等設施,制定新的建筑設計標準。

鐘登華:高校與疾控機構、傳染病醫院合作,建設公共衛生實訓示范基地。

在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遠未結束。我國是最早基本控制疫情的國家,但抗擊疫情也反映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系方面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急需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近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38次雙周協商座談會,邀請醫療衛生界全國政協委員、專家代表,圍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的主題,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監測預警:

筑牢醫療機構第一道防線

“每年都有這么一群羊,但今年在羊群里混進了一只披著羊皮的狼——新冠病毒,如果醫療機構內有一支完備的公共衛生隊伍,就有可能更早地把它揪出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為特邀專家學者參會,一開口就以其標志性的“網紅”科普式表達,道出了加強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張文宏表示,每到冬季,各地都會有很多病例被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致病原大多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等,但并沒有得到精確的病原學診斷。“在大城市,一個冬天可能會有上萬例,按照病毒性肺炎的常規處置,一般都不會有事。”張文宏說,如果醫院感染科有足夠的科研能力、診斷疑難感染性疾病的能力,這些病毒性肺炎病例大多能得到明確的病原學診斷,但由于感染科能力的弱化,這些病例只能全部作為不明原因肺炎上報,無形中降低了直報系統預警監測的敏感性。

“如果能把羊群的范圍縮小,集中精力研究那些真正找不到病原的病例,就能更快地找到可能藏在其中的披著羊皮的狼。”張文宏建議,要重視和加強醫院感染病學科的能力建設,配備完備的公共衛生隊伍和設備,提高病原鑒定能力,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這是筑牢傳染性疾病大規模暴發的第一道防線”。

醫防融合:

強化醫療公衛高效協同

在醫防融合方面,加強人才培養、開展業務培訓,成為多位委員共同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局長張茅表示,順暢醫防之間的交流機制,要努力做到“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鼓勵疾控人員到醫療機構進修臨床知識技能、醫療機構人員到疾控機構接受公共衛生知識技能培訓,著力培養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加強協同聯動,特別是通過建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來強化其疾病預防控制職責。

“以網格化布局醫聯體作為支撐,建立健全醫聯體內疾控、臨床、科研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才能真正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的高效協同。”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提出,加強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在注重專家資源下沉的同時,要明確醫聯體內部分專科臨床醫師須接受公共衛生、院感防控能力培訓,并明確培訓與職稱晉升、績效考核掛鉤。

在回應委員們所提意見和建議時,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表示,我國將在臨床醫學本科人才培養中,強化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識教育,將其列為必修課。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方面,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同時推進高校與疾控機構、傳染病醫院的合作,建設公共衛生實訓示范基地。(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平戰結合:

堅持科學設計避免粗放

“這是正在建設的一棟病房大樓的樓層平面圖,在原來設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扇門,就能完全達到傳染病病房‘三區兩通道’的防控要求。”會議現場,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展示了3張圖片,以實例說明了在新建病房設施如何落實“平戰結合”,通過專門設計完成普通病區向傳染病區的轉換,“只要在各樓層增加一道門,全樓400張病床可以全部用于收治傳染病患者,幾乎沒有增加什么成本”。

新冠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或傳染病醫院發揮了定點收治的重要作用,但重大疫情發生時,這些場所的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傳染病患者收治需求。蔡秀軍建議,相關部門要總結經驗,指導醫療單位在新建住院大樓時,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實現醫療建筑高效利用。

“有很多標準都要抓緊調整了。”聽了委員們的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以“平戰結合”的思維設計建造醫療基礎設施,也給相關建筑標準提出了新的命題。滿足病區轉換需求,需要盡快針對空調通風系統、給排水系統等配套設施,制定新的建筑設計標準。

“一定要避免采取盲目擴大傳染病醫院規模的粗放做法,要‘精耕細作’區域內傳染病防治資源,充分發揮龍頭醫院的多學科建設能力和診治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篩查和預防能力。”胡豫在網格化布局醫聯體的語境下,同樣依照“平戰結合”的思維提出,要統籌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區域聯動和人員調集工作,“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分級分類組建衛生應急隊伍,加強培訓演練,確保關鍵時刻沖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學科科研:

加強能力建設和創新轉化

呼吸學科是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和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專業力量,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認為,其學科體系與能力尚不能滿足重大疾病防治的要求。王辰建議,加大對呼吸學科的支持與投入、提升其體系與能力建設水平,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置呼吸學科規范化建設專項,扎實彌補包括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在內的重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的短板弱項,為保護人民健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

“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頂天立地做強科研項目。”針對強化疫情防控的科技支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會上提出了“頂天立地”說,“頂天,就是要致力于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研究中產生原創性成果,突破從零到一;立地,就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轉化,解決核心技術應用問題”。

高福說,科技創新前沿探索項目要“上書架”,形成科學理論,進入書刊、課堂;需求導向項目要“上貨架”,形成轉化成果,服務實際應用。“要研究用什么樣的機制,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釋放創造力,保障科研創新的成果不被鎖在抽屜里。”

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院士則提出了兩條實際建議。“針對此前在‘863計劃’‘973計劃’、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中脫穎而出的優秀科研團隊,建立‘白名單’制度,使其能夠獲得持續的科研支持。”陳薇表示,優秀團隊得不到持續支持,研究就會中斷、人才就會流失。此外,探索建設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與產業創新中心,為更多科學家創造科研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

應急儲備:

保障床位物資有備無患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認為,人口密度大、對外聯系度高的城市,最易成為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匯聚點和擴散點,當前沒有任何一個千萬級人口規模的城市,能夠在以飛機、高鐵為交通工具的人員高流動性條件下,為突發疫情儲備足夠的空間、物資和專業人員。為此,朱同玉建議,在全國布局建設10個左右區域性應急醫學與戰略儲備中心,以有效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應急醫學與戰略儲備中心應定位為生物安全中心、科學中心和創新中心,以集中收治新發突發傳染病患者、提高區域內傳染病防控和應對能力為基本職能,有效解決當前綜合性醫院應急收治能力挖潛難,傳染病醫院規模小、生存難等問題。”朱同玉提出,此類中心應具備三大基礎職能,一是區域范圍內病例的應急救治,二是快速確認、鑒定病原體,三是開展研發創新及診斷、治療新技術的應用。

應急醫學與戰略儲備中心該如何布局?朱同玉表示,應根據人口分布特點,在全國超大和特大城市規劃建設,每個中心具備3000張~5000張床位的收治能力,“日常開放1000張~2000張,用于臨床診療和慢性病收治,戰時床位平時作為戰略物資儲備和方艙車庫等功能使用,遇有突發疫情則迅速轉化成病床”。

針對疫情早期醫用設備和物資告急的情況,蔡秀軍則提出,考慮到重大疫情都需要人民軍隊參與,建議以戰區為區域布局應急物資儲備,引導相關企業在交通便捷地點布置廠房。儲備物資清單由應急部門確定,產能保障儲備由企業完成。建設應急物資保障大數據平臺,加強應急物資信息化管理,確保平時在線監控、戰時高效調配。

社會治理:

應急指揮社區治理并重

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重大疫情,也是對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一種考驗。

“要進一步健全應急指揮機制,應急指揮要反應迅速、統一高效、指令清晰。”蔡秀軍建議,縣級及以上政府要成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中心,以便進行統一高效指揮;同時,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加強跨部門協作,定期舉行應急培訓和演練,提高處置能力。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專家庫,由醫療單位、疾控機構、病媒生物防制、消毒等領域專家組成,重點開展重大風險分析研判等工作,為科學、快速處置疫情提供決策參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建議,將健康管理工作融入社區治理,適時推動成立街道、社區兩級公共健康委員會,統籌指導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社區創建、愛國衛生運動等工作。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可以在街道黨工委班子任職,并承擔相應責任。”吳浩說,公共健康委員會平時主要圍繞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做好促進衛生保健、定期組織應急演練等工作;發生疫情時則與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協同,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哨點,與醫共體內的上級醫療機構建立病例發現與應急救治聯動機制,與疾控部門建立流行病學調查聯動機制,與社區網絡建設群防群控的聯動機制。吳浩還建議,建立疾控機構向基層醫療機構派駐常駐人員的制度,以更好地充實基層公共衛生力量。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對委員們提出的建議表示認同,并指出了未來加強基層公共衛生職能建設的方向。強化鄉鎮街道和村居委會公共衛生工作,落實網格化管理職責;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室建設,落實疾病預防的控制職責;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建立公共衛生管理協調機制,增強基層防控能力。


編輯:劉暢

關鍵詞:公共衛生 應急 建設 疫情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AV | 亚洲一区二区师生制服 | 亚洲中文字字字幕犯侵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