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花椒富了花江鎮
這里是有“地球裂縫”之稱的花江大峽谷,山高谷深、峰巒蜿蜒。7月的驕陽下,成片的花椒樹在石縫中生機勃勃,枝頭上的花椒飽滿結實、色鮮油潤,空氣中彌漫著香麻的味道。
椒農們將花椒從樹上整枝剪下,簡單捆綁后運回家中。提起現在種植和采摘花椒的方式,貴州省關嶺縣花江鎮壩山村椒農曾德春深有感觸地說:“幾年前花椒減產,差點放棄,后來經過種植和采摘技術改良,花椒樹又重新變成了‘搖錢樹’。”
花椒減產,椒農一度放棄
關嶺縣發展花椒產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原板貴鄉(現跟花江鎮合并成為新的花江鎮)地處“地球裂縫”花江大峽谷喀斯特低熱河谷地區,土地支離破碎。1992年開始,板貴鄉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實施“坡改梯”石漠化治理工程3萬余畝,當地群眾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以戰天斗地的“板貴精神”開山劈石,整合土地,種植花椒2萬余畝。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讓板貴花椒具備香味濃、麻味重、產量高的特點,每年近百家客商慕名前往板貴收購花椒,板貴花椒也借船出海,銷往日本、韓國等國家。
由于花椒樹自身的生長規律,20多年過去,板貴的花椒樹基本上進入了衰老期。2016年,板貴花椒遭遇發展瓶頸,許多花椒樹出現樹齡衰老的現象,產能開始下降,當地種植管護技術也停滯不前,畝產從300多斤下降到200來斤,畝產值從過去3000多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椒農們逐漸失去信心。“當時一些椒農甚至砍掉花椒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花江鎮黨委書記白忠明說。
在老花椒樹上動刀子
面對花椒產業發展困境,幫扶干部、椒農開始思變,一場花椒改良的“技術革命”應運而生。
2012年,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定點幫扶關嶺縣,派出多批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開展幫扶工作。2017年,貴州省人社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根據關嶺氣候環境特點,邀請農業專家出謀劃策,與關嶺縣委、縣政府一起摸清發展路徑,制定發展規劃,確定了重振花椒產業的發展思路。
貴州省人社廳掛職關嶺縣委常委、副縣長沈躍介紹,針對板貴花椒樹齡偏大、花椒減產的問題,貴州省人社廳出資購買花椒苗,組織600多名椒農到重慶江津考察學習,引進新的花椒種植和采摘技術。
同時,花江鎮積極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院壩會、現場指導等形式,邀請技術專家培訓椒農1400余人次。
曾德春就是第一批去重慶考察學習的椒農之一。“到了重慶江津,親眼看到當地椒農在采摘的時候,將當年結果的花椒樹枝整體剪下來,當地椒農說,第二年經過精心培養,花椒樹會長出新的樹枝,還能提高產量。”曾德春說。
回到村里,許多椒農仍然對這種整枝剪裁的技術有疑慮。曾德春對村里其他椒農說:“我第一個試驗,如果失敗了你們就不種;成功了,你們就跟著我做。”就這樣,曾德春成了第一個敢于在老花椒樹上動刀子的人。
花椒的技術改良,曾德春覺得并不復雜。曾德春告訴記者:“板貴種植花椒已經有20多年歷史,但是一直采用傳統的采摘方式,椒農舍不得砍掉花椒樹枝,用手直接采摘,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隨著花椒樹老化,產量逐年降低。”
貴州省人社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員、花江鎮木工村駐村第一書記雷兵對改良技術有自己的見解。“現在采用矮樹種植,整枝剪裁,生動地闡釋了‘有舍才有得’這句話的含義,椒農只有在頭一年舍得將結滿花椒果實的樹枝整枝剪掉,花椒樹在第二年才會‘破繭成蝶’長出新枝,提高產量。”雷兵說。
山還是那片山,花椒樹已經不是那個花椒樹
時下,正值花椒采收季節。花江鎮的大山里,椒農們正在將結滿花椒的樹枝整枝剪下,用三輪車運回家中后進行烘烤和篩撿。
因處于低熱河谷地帶,板貴花椒穗茂粒多,顆粒大且均勻,皮厚肉豐,香味持久,深受采購商和消費者喜愛,前來收購花椒的車輛絡繹不絕。
“種植、管護和采摘技術都得到了改良,現在采收花椒太方便了。”花江鎮壩山村黨支部書記胡勇說,原先一棵花椒樹只能結幾斤花椒,現在基本上能結20斤以上,花椒畝產也從200多斤提高到800-1000斤,按照一斤新鮮花椒10元以上的價格,畝產值增至近萬元。
為發揮好帶頭示范作用,2018年,貴州省人社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積極流轉土地,組織全廳干部職工在花江鎮種植花椒320畝。才兩年,花江鎮木工村村委會門前的那片花椒林已經郁郁蔥蔥,開始掛果。
木工村村民見狀,紛紛將全村2000多畝“石旮旯”利用起來種花椒,加上原有的老花椒樹2000多畝,木工村花椒產業達到了4200畝。2019年,花椒產業助力木工村撕掉貧困的標簽。
2019年,關嶺縣全面啟動花椒扶貧產業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縣10萬畝花椒產業項目。如今,花江鎮花椒改良技術輻射到了關嶺縣沙營、普利、崗烏等周邊適合發展花椒產業的鄉鎮,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植花椒。
(本報記者蔣成)
關鍵詞:花椒富了花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