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濱海旅游領跑海洋經濟
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9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35.8%和60.0%。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0.6%、18.0%和13.2%。
資源豐富 市場龐大
暑期來臨,海南三亞的海島游、體育游、親子游等呈現強勁復蘇的態勢。廣東汕頭南澳島迎來大批自駕游客。眾多游客前往惠州的黃金海岸、巽寮灣等景區清涼度夏。濱海旅游在盛夏活力四射,成為許多人出游的首選。
海洋是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之一。生命開始于海洋,人類對海洋有一種先天的親近感。廈門大學旅游管理與規劃研究所主任林德榮介紹,濱海旅游業是以海岸帶為依托,以海水、陽光、沙灘為主要內容,為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進行的海洋游覽、娛樂、體育和療養等活動,包括沿海地區的城市建設、商務活動等與旅游活動相關的食、住、行、游、購、娛等諸要素所形成的綜合產業。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公里,擁有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7300多個。特有的地貌特征、復雜的生態系統、廣闊的海域空間等為濱海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此外,海洋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沿海地區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都是濱海旅游獨有的人文資源。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告訴記者:“中國發展濱海旅游具有較為突出的資源和市場優勢。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和海南五個區域的濱海旅游活躍,沿海分布著天津、秦皇島、青島、上海、廈門、三亞等主要旅游城市,既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時,中國國內游有60億人次的市場規模,且需求正在向品質化、休閑化發展,休閑度假人數增長快,濱海旅游具備堅實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
活力強勁 成為支柱
海洋旅游業實有企業基數大、增長快,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在解讀《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時談到,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涉海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
近年來,沿海地區的濱海旅游呈現強勁發展態勢。2018年,浙q江海島地區接待游客接近1億人次,總收入超過1500億元。濱海旅游成為浙江海洋經濟新亮點。《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海洋旅游業、海洋化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581億元、832億元、737億元,海洋旅游業遙遙領先。
唐曉云認為,濱海旅游成為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東部地區分布著中國主要的經濟大省,大部分城市的濱海旅游休閑需求旺盛。二是濱海旅游內涵廣泛,基本覆蓋了海濱、海上、海下、近海、遠洋等發展空間,產業的綜合帶動力強。
濱海旅游日益成為旅游消費的新熱點。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濱海旅游業已形成包括海洋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度假住宿、體育運動、海底休閑、低空飛行、郵輪游艇等立體式的旅游產品體系。目前最受歡迎的濱海旅游業態包括:公共海灘、海洋主題公園、濱海度假酒店、海上運動項目、夜市和酒吧街等。
“濱海旅游的休閑度假屬性強,游客過夜率高,便于發育出完善的旅游消費業態,不僅帶來高客流量,還能實現較高的客單價,具有很強的消費帶動作用。”中國旅游協會旅游營銷分會副會長、中青旅聯科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葛磊認為。
潛力巨大 創新轉型
海洋經濟前景廣闊。濱海旅游業作為其重要支柱,更是潛力巨大。海島度假、郵輪旅游、海洋運動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新型濱海旅游產品正引領著旅游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濱海旅游正在成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實現興海富民以及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增長點。
當下,旅游業正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旅游消費需求品質提升、旅游消費方式多樣化,旅游產品智慧化的發展趨勢。林德榮認為,要保持濱海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是必由之路,尤其是發展模式、體制機制、經營理念和服務意識與服務手段等方面的創新。
唐曉云認為,濱海旅游業要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加強海洋旅游資源保護。其次要大力推動包含體育、醫療、美食、會展、漁業、生物技術、裝備制造等在內的“濱海旅游+”的多行業融合,以推進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升級,推動形成符合國民休閑需求的濱海旅游新格局。
在葛磊看來,疫情之后,生態紅利會逐漸釋放,人們更加渴望親近大自然,尤其是海洋。對于濱海旅游而言,一方面要把握旅游消費心理對于陪伴、健康、減壓的訴求,給予游客更用心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要適應消費升級需求,著力打造濱海旅游在親子、研學、婚拍、戶外、會展、康養等領域的產品深耕,持續推動濱海旅游的高質量轉型。
編輯:楊嵐
關鍵詞:旅游 海洋 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