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人才扶貧、產業扶貧助力貧困村美麗蝶變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詔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農藝師,縣派駐紅星鄉圓林村第一書記李東濱,發揮技術專長,通過一系列措施,促進村財增收、群眾增收;廈門湖里區為東鄉族自治縣安排援建資金6000多萬元用于產業幫扶,引進美佳雨具等4家企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500余人……連日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福建足跡”暨“福建影響力”系列活動陸續收到全省各地、各部門單位提交的多個優秀案例,這些案例涉及“人才扶貧”“老區蘇區建設”“產業、行業扶貧”“對口扶貧”等類別。案例當中一批好經驗、好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福建全省各地在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詔安縣
人才扶貧 推動鄉村振興
詔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農藝師,縣派駐紅星鄉圓林村第一書記李東濱,2017年12月駐村后,根據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規劃設計并建設青梅收購市場,緩解了青梅收購難題,每年為村集體收入增加2萬元左右。針對該村老舊果園多的情況,李東濱多方動員一些家庭農場對老果園進行集中改造。他建立青梅栽培示范基地,傳授村民技術,手把手訓練技術骨干;針對圓林村優質農產品開展義務宣傳,自費購買包裝,幫助圓林村制作抖音宣傳;此外還指導種植大戶引入新品種,種植番茄和菜椒15畝;邀請市、縣級農業專家,組織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活動,以此改變農戶的種養意識,提高村民的種養技術,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湖里區
培育產業 助力東鄉縣脫貧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甘肅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長期限制著東鄉縣的發展。2013年,廈門湖里區與2200公里外的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因東西部扶貧協作,心手相連,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2018年,湖里區與東鄉縣攜手共建扶貧車間,培育產業,助力脫貧,成為國務院扶貧辦攜手奔小康行動典型案例。2019至2020年,湖里區還安排援建資金6000多萬元用于產業幫扶,引進美佳雨具等4家企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500余人;同時,聯合廈臨經濟發展公司在東鄉縣設立服飾、鞋業、包袋、食用菌等20家扶貧車間;又在沿洮河經濟帶選址建設輕工業產業園,招聘5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今年以來,湖里區已發動17家企業、16個社會組織通過投入幫扶資金、勞務協作來結對,助力東鄉縣的掛牌督戰村脫貧摘帽。接下來,湖里區將持續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切實保證各項幫扶工作落得更深更細更實。
“鄉村旅游+”
閩寧協作打造旅游示范村
2013年以前,龍王壩村是西吉縣11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近年來,援寧工作隊莆田工作組認真履行對口幫扶責任,助力寧夏瑞信龍王壩生態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鄉村旅游+”的扶貧模式,把一個2013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800元的貧困村,轉變為如今的脫貧示范村。2015年龍王壩全村實現脫貧摘帽,成為聞名全國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援寧工作隊莆田工作組協調龍王壩村爭取國家和省級旅游專項建設基金1500萬元,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和特色產業融合示范村項目,以西吉縣心雨林下產業專業合作社和寧夏瑞信龍王壩生態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為運營主體,吸收農戶200多戶投資入股發展鄉村旅游,村民變“股民”;建成5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把油用牡丹、大果榛子油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制作成旅游商品,年銷售額達500萬元左右;延伸產業鏈,培養農村電商人才,貧困人口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龍王壩村已累計接待游客62.4萬人次,創旅游收入7300多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1.6萬元,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福建足跡”暨“福建影響力”系列活動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省委網信辦、省委文明辦、省扶貧辦、福建日報社(報業集團)主辦,東南網、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承辦。活動繼續向全省各地、各部門單位征集決戰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優秀案例,歡迎各地各部門單位繼續按照“生態扶貧”“社會幫扶”“金融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九個類別報送相關優秀案例。
關鍵詞:人才扶貧、產業扶貧助力貧困村美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