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穿山甲保護升級背后:因食藥之用被大量捕殺 種群銳減
6月5日,有著“森林衛士”之稱的瀕危野生動物穿山甲正式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升級的背后,是穿山甲不容樂觀的生存現狀。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因人類過度捕殺、生存環境被破壞、自身繁育效率低下等因素,過去幾十年,穿山甲的數量急劇減少。
有“鯪鯉”之稱的中華穿山甲是我國境內生存主要的穿山甲種類,《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在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華穿山甲在過去20年里數量減少了90%。最為直觀的感受是,人們已經很難在野外看到穿山甲實體了。
因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國內消耗的穿山甲數量巨大,非法捕殺、走私、販賣穿山甲的案件也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對穿山甲的保護工作也在逐步升級。2017年1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八種穿山甲全部列入附錄I,要求完全禁止穿山甲的國際貿易。2018年8月,我國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并通過開展專項行動等措施,加大對破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
最為標志性的動作,就是此次將穿山甲的保護級別從國家二級提升為國家一級。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負責人6月5日接受新華社采訪表示,此次調升穿山甲保護級別,充分顯示出我國政府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表明了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立場。
中華穿山甲數量劇減90%
穿山甲體形狹長,全身帶有堅硬鱗片,是地棲性哺乳動物,有8000多萬年的進化史,之所以得名“穿山甲”,是因其具備超強的穿土打洞能力,有人認為甚至能“穿透一座山”。
穿山甲是整個穿山甲屬的統稱,全球現存8個種屬,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穿山甲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我國長江以南的南方區域是穿山甲的重要棲息地。相關研究顯示,中國有3個穿山甲種屬,分別為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狹窄分布于云南部分地區,且數量稀少;中華穿山甲數量較多,分布范圍廣,為中國主產穿山甲。
而中華穿山甲又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華南亞種和海南亞種,分布區域包括廣東、廣西、云南、福建、重慶等18個省市區,中國周邊8個國家(如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印度等)也有少量中華穿山甲分布。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是白蟻,也吃螞蟻、幼蟲、蜜蜂和其他昆蟲,有“森林衛士”的美譽。成年穿山甲有很好的食物攝入量,它的胃可以同時容納近500克白蟻,一只穿山甲就可以控制350畝左右的森林不被白蟻侵害。
然而,穿山甲卻面臨滅絕的危險。
2014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稱,由于人類過度捕殺,全球的穿山甲面臨“極危”狀態。同年,來自世界自然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穿山甲專家組的數據顯示,穿山甲是涉及全球非法貿易最多的哺乳動物,過去10年,全球有100萬只穿山甲被捕獲和貿易。
我國現存穿山甲數量有多少,尚無權威數據可以參考。一個嚴峻的事實是,由于棲息地破壞、盜獵現象嚴重等因素,中華穿山甲數量明顯下降,野外已經很難看到穿山甲實體。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國家林業局在上世紀末進行的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穿山甲數量約有6萬頭左右,生態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001-0.056頭。到2008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約為25100-49450只之間。
2000年,全國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顯示,當時中華穿山甲種群數量大約在6-10萬只。根據2003年發布的第一次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中華穿山甲分布范圍已縮減至11個省份,數量降至約6.4萬只。
據專家估算,上世紀60年代到2004年,我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減少了89%到94%。另據《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在2018年發布的數據,中華穿山甲在過去20年里數量減少了90%。
專家曾表示國內一年消耗穿山甲約30萬只
穿山甲數量劇減,由多方面因素導致。如生存環境被破壞,闊葉林、針葉林和闊葉混交林以及亞高山和丘陵地區的灌木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穿山甲對環境變化敏感,對環境要求也十分嚴格。
同時,穿山甲種群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性,它們需要隱蔽的食物環境,繁殖效率低下,一般是一胎一仔,一年一胎,穿山甲種群速度增長緩慢。
而人類對穿山甲的大量捕殺,也是其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據世界自然基金統計,僅在2011至2013年,全球就有11.7萬至23.4萬只穿山甲被捕殺。
穿山甲的鱗片在我國自古入藥,是中藥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視為滋補珍品。因此,穿山甲被認為有醫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導致了穿山甲被大量捕殺。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吳詩寶多年來從事穿山甲生態研究,是國內穿山甲研究的權威專家。他2017年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國內吃穿山甲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之后的事,當時國內的穿山甲已經比較少了,大量都是從國外走私進來。
據吳詩寶當時透露,根據相關研究,我國每年穿山甲的消耗量約30萬只,近幾年可能更多,其中95%的穿山甲來自國外。整體而言,食用和藥用的比例各50%,近幾年食用的比例超過了藥用。
澎湃新聞查詢公開報道、判決文書等發現,非法捕殺、走私、販賣、食用穿山甲的案件時有發生。如2018年11月,湖南省森林公安通報稱,一舉摧毀了一個由廣西運輸至廣州市,再由廣州市向全國分銷的穿山甲非法貿易網絡,共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29人,收繳穿山甲216只、穿山甲鱗片66公斤等。
2019年12月,經過近一年的偵查,浙江杭州海關緝私局近日與溫州市公安局聯合偵破一起特大走私瀕危野生動物及制品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8名,查證涉嫌走私穿山甲鱗片23.21噸,而一只穿山甲身上約有0.4-0.6公斤鱗片,這意味約有5萬只穿山甲被殘忍殺害。
公開資料顯示,改革開放后,我國對穿山甲的食用和藥用需求明顯增加,而國內穿山甲數量日益減少,無法支撐商業使用。1990年以后,大量穿山甲及其甲片從越南、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進入中國。之后,東南亞的穿山甲資源枯竭,大量非洲穿山甲又被走私,這對穿山甲種群造成毀滅性打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4年,亞洲其他國家和非洲有7.25噸穿山甲甲片流入中國。對1999-2017年國內穿山甲非法貿易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已知的穿山甲非法貿易案件約394起。僅2018年,國內6個海關就共查獲走私穿山甲鱗片38.14噸,這意味著約有6萬只穿山甲慘遭殺戮,其中大部分是非洲穿山甲。
保護措施逐步升級
穿山甲數量劇減,瀕臨滅絕,逐步喚醒人類對它的保護意識。
2017年,被視為穿山甲的“命運轉折之年”。同年1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八種穿山甲全部列入附錄I,要求完全禁止穿山甲的國際貿易。
為加強保護穿山甲,我國也逐步升級保護措施。
1989年,穿山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意味著,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穿山甲都會入罪獲刑,情況特別嚴重的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2000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修訂附錄,亞洲四種穿山甲的國際貿易實行零配額管理,不允許商業貿易。
近年來,不少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專家學者一直在呼吁,應進一步升級保護措施,如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穿山甲貿易,將穿山甲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負責人6月5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介紹,為加大對穿山甲的保護力度,2007年我國停止從野外獵捕穿山甲活動,并核查庫存情況,進行登記造冊、標準化封裝和定點保管,統一實行專用標識制度,嚴格控制資源消耗及用途。從2018年8月起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并通過開展專項行動等措施,加大對破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但由于該物種棲息地不斷受到干擾破壞,對濫食穿山甲懲處力度不夠等原因,穿山甲資源急劇下降趨勢未能徹底扭轉。
這位負責人說,此前,中華穿山甲作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已與目前的保護形勢極不相符,無論從行政處罰措施,還是刑事責任認定標準上,均難以有效遏止亂捕、亂獵、濫食穿山甲等違法活動,迫切需要提升其保護級別,有力打擊破壞穿山甲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穿山甲保護級別調升有關工作,為確保升級工作的科學性,于2019年啟動了穿山甲級別調整專題研究程序。
2020年6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發布的公告顯示,穿山甲正式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前述野生動植物保護司負責人說,此次調升穿山甲保護級別,充分顯示出我國政府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表明了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立場。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穿山甲 保護 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