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春莉)作為來自普米族的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近年來持續關注著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問題。她認為,口頭傳統是認識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鑰匙,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和記憶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等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2018年以來,我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團隊一起策劃了中國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2019年,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正式在云南省委宣傳部立項,將覆蓋云南省的八個人口較少民族。與此同時,我們正在積極推進與新疆、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的合作,計劃開展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以及裕固族等人口較少民族的口頭傳統典藏工作。”茸芭莘那介紹,在此過程中,我們既感到收獲很大,但也發現了傳播能力弱、流失速度快、產業基礎薄等不少困難和問題。
為此,她提案呼吁建議:
首先,加大口頭傳統典藏與文藝創作力度。建議由相關主管部門牽頭,進一步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后續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資源建設工作方法,形成集“典藏-保存-服務-演出-推廣”于一體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和體系。
其次,搭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國際傳播平臺。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文化溝通平臺,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文化單位要發揮主導性作用,全力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頒布詳盡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國家層面的有關政策法規,為從制度上建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國際傳播體系保駕護航。
再次,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專項資金。我國在民族地區建立了諸多民族專項資金,但在預算中還沒有設立關于民族文化傳播的相應資金,導致資金不足及資金分散問題嚴重。建議制定支持和保障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投入辦法,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機制,積極支持和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開展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大搶救保護經費支持的力度,使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有穩定的資金,確保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沒有后顧之憂。
最后,拓寬向國際社會展現人口較少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渠道。以典藏的資源為抓手,對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配合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如互聯網的平臺,整體傳播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