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新能源 新未來>要聞 要聞
能源革命呼喚可再生能源
發展可再生能源
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能源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能源發展新時代,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優化能源結構,實現清潔低碳發展,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的本質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裝機規模和技術水平全球領先,尤其是光伏和風電的發展成績斐然。我國光伏發電不僅在市場應用方面全球領先,在產品供應端更是具備最完備的產業鏈,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保障能源安全發展可再生能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往年不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作為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能源工業涵蓋煤電油氣等傳統行業,又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新興領域,在穩定經濟社會底線、防控系統性風險、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保民生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其“壓艙石”屬性也更加凸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成為“六保”的重要內容。而在剛剛過去的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將能源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同時,日漸成熟的可再生能源行業,也已經成為全球各國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重要選擇。
以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是其經濟性問題的解決辦法。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具備了相當的經濟性。以光伏發電為例,近10年,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在全球很多地區已經成為最經濟的電力來源,不久前沙特已經出現了低于1.4美分/千瓦時的電價。國內光伏電價低于當地煤電標桿價的案例也頻頻出現。
在技術進步驅動下,未來光伏發電成本還將快速下降。到2025年,光伏當年新增裝機發電成本預計將低于0.3元/千瓦時,在所有發電技術新增裝機中成本處于較低水平,到2035年和2050年新增光伏發電成本相比當前預計分別約下降50%和70%,達到0.2元/千瓦時和0.13元/千瓦時。這標志著光伏發電的經濟性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在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傳統一次能源體系下,資源稟賦不均是引發能源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對我國而言“富煤、缺油、少氣”是能源稟賦的顯著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能源缺口進一步增大,對外能源依存度不斷提升,能源安全問題凸顯。但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等分布廣泛,存量巨大,具有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先天優勢。
以光伏發電為例,2017年國務院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顯示,全國荒漠與裸露地面積為132.53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西部且擁有良好的光照資源,具備發展光伏發電的有利條件。根據測算,占地面積一畝的太陽能設施一年時間發出電力驅動汽車的行駛里程與75噸汽油驅動汽車的行駛里程相當,1萬平方公里土地一年的發電量約相當于10億噸汽油。以此計算,只需利用全國荒漠與裸露地面積的約5%開展光伏發電,就可以滿足我國能源需求。而伴隨著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工業化進程的基本結束,中國能源需求的峰值已經到來。預計到2020年、2030年、205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將分別降至40億噸、37.4億噸、30億噸標準煤。
在能源需求總量下降的大背景下,西部太陽能源資源富集的廣闊荒漠化土地,無疑將成為我國又一能源寶庫。開展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將成為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有效方式。
可再生能源協調應用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研發創新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光伏發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自2013年開始,年新增裝機連續7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自2015年開始,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當年新增裝機30.11GW,占全球新增裝機的1/4。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04.3GW,占到全國電力裝機的10.2%,發電量達到2243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1%。
今天,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在技術水平、產業規模、生產制造能力、產業鏈配套水平方面已經具備全球領先地位,并由此催生了光伏產業發展的多種應用模式。因地適宜地開展光伏發電與風電、水電、光熱等多種能源的協調互補,以及光伏發電在與建筑物一體化、離微網等新場景、新應用模式的應用,已經使可再生能源具備在能源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條件。
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在全球的資源存量最豐富,分布最為廣泛。具有就地取材,發電設施建設快速、便捷的特點,既可以規劃建設能源基地進行集中開發,又可滲入電力負荷中心實現分散利用。這也使光伏發電與多種發電形式相結合完全具備了解決我國當前能源問題的能力。
在我國西部、三北能源富集區,可以建設多能互補能源基地,形成“水光互補、風光互補、火光互補”發電的電源形態并結合多種能源形式進行互補,不僅可以滿足西部地區能源需求,同時還有利于國家集中建設配套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向電力負荷中心送電,保障光伏發電的消納,提高我國集中式光伏發電的利用規模。2017年起,青海省已經開展了多次100%清潔能源供電試驗,最長實現了連續15天100%清潔能源供電。從長時間完全清潔能源實驗來看,光伏加多種能源互補完全可以支持這一目標。
對于我國東部高耗能地區,可以推動微電網、虛擬電廠、虛擬同步機等先進分布式能源利用技術與分布式光伏結合,促進負荷側分布式光伏式發展。利用分布式光伏靠近電力負荷中心,直接接入配電網系統的優勢,使分布式光伏的發電量避免長距離、多級電網、跨區域輸送,在電力負荷中心就地消納,能減少光伏發電在輸送過程中損耗,同樣可以解決高耗能地區的電力需求
此外,基于光資源廣泛分布和光伏發電的應用靈活性,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在應用場景上出現與不同行業跨界融合的新趨勢,“光伏+”當前呈現出了包括“光伏+建筑”“光伏+農業”“光伏+漁業”“光伏+治沙”“光伏+扶貧”等在內的“光伏與各行業結合開發”以及“光伏與社會發展結合”的多樣化發展模式。
現階段,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國已經取得了優異的發展成績,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已經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單一能源品種應用向多種能源品種結合互補以及多種應用場景擴展。
未來“十四五”期間,隨著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清潔能源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的深入,光伏產業與信息產業的全方位融合也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成為光伏產業“光伏+”融合發展模式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的中國名片:
光伏引領可再生能源踏上新征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我國能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裝機容量、發電量、消納、技術等取得長足進步,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然走進新時代。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我國可再生能源建設平穩發展,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大幅度提升。2019年,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14.5%提高到22.1%,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首次雙雙突破2億千瓦,實現了行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升。我國可再生能源創新發展,不斷激發新動能。我國可再生能源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大型水電、電網、新能源發電等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互聯網+”智慧能源、多能互補等示范工程啟動建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的結合應用,以及多種能源的協調互補應用,有效解決了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間歇性和不穩定的問題;作為一季度唯一需求增長的電力來源,可再生能源發電基本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可再生能源市場健康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進入平價時代,市場更健康,企業競爭力更強。在“5·31新政”及一系列推動政策的作用下,光伏各環節的產品價格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光伏行業全產業鏈的成本下降,成為促成中國光伏“平價上網”時代到來的重要因素。減少補貼依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行業的長遠發展,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平價上網,是其向主流能源邁進的關鍵一步。伴隨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降本增效成為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全行業將面臨充分的市場競爭,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時代悄然臨近。
區域布局逐步優化,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穩步提升。我國區域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可再生能源消納提供堅強保障。其中,云南電網與南方主網實現異步聯網,川藏聯網工程實現500千伏運行;交流主干網架不斷加強,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線路,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同時,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穩步推進,我國與多個國家電力互聯互通不斷加強,能源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有力推動了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設施聯通、貿易暢通,進一步帶動了民心相通和資金融通。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項目“走出去”深入推進,成為代表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實力的亮麗名片。以光伏產業為例。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114.9GW,連續第三年突破100GW門檻。在累計裝機量方面,中國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累計裝機容量為204.7GW,幾乎占全球光伏裝機容量的1/3。中國光伏產業2019年對外出口207.8億美元,較2018年繼續繼續實現出口額、出口量“雙升”。
可再生能源發電等技術裝備,已經在國際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倡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功舉辦APEC能源部長會、G20能源部長會、清潔能源部長會、金磚國家能源部長會、國際能源變革論壇等國際會議,我國在國際能源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作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大國,“一帶一路”倡議正為中國海外可再生能源合作與投資提供了良好機遇。在中國崛起的當下,地緣政治變化使我國能源供應體系更加脆弱。而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僅能促進能源獨立和能源自給,更能維護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2020年,新基建東風勁吹,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可再生能源領域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年初以來,全行業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可再生能源企業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整體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變,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步伐堅定、勇往直前!
展望“十四五”,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依然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堅持綠色發展的主題,共同建立良性的生態環境,蓬勃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必將為“美麗中國”再次錦上添花。
可再生能源碩果累累光伏發電未來大有可為
在傳統的以化石能源為核心的一次能源體系中,“富煤、缺油、少氣”是我國一次能源稟賦的顯著特征。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激增帶來的巨大缺口,也造成了我國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形勢日益紛亂復雜,國際上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顯,如何保障國家長期能源供應安全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戰略問題。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中國要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由此,“四個革命、一個合作”作為國家長期戰略,為推動我國能源轉型變革提供了戰略指引、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能源革命”戰略思想關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中國高度重視能源低碳發展”。能源革命旨在堅定推動中國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過去六年,中國能源工業極速前進,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我國能源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六年來,我國能源轉型變革呈現出五個方面的顯著變化,可再生能源比重節節攀升、碩果累累。
這是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的六年。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導下,我國能源行業直面各種風險挑戰,不斷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供需關系持續調整向好;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14.5%提高到22.1%,煤炭消費比重歷史性下降到60%以下;單位GDP能耗下降20.3%,為全球能源安全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這是能源供給質量大幅提升的六年。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煤炭、煤電去產能目標任務;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7億千瓦,清潔能源消納難題得到有效解決。截至2019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04.3GW,占到全國電力裝機的10.2%,發電量達到2243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1%,在我國能源轉型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是能源科技趕超跨越的六年。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大型水電、電網、新能源發電等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大規模儲能等領域創新日趨活躍。六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以隆基為代表的中國光伏企業的努力下,各種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成熟、應用和發展,我國不斷引領者光伏產業技術進步,促進了光伏發電成本近10年下降了90%。
這是能源體制機制深刻變革的六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成果豐碩,能源治理方式由項目審批為主向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監管、服務并重加快轉變。2019年7月1日,光伏電價補貼政策正式實施,集中式光伏電站上網電價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除扶貧和戶用光伏外,所有分布式光伏電站也均應參加競爭性配置,這也將會為實現光伏行業無補貼平價上網創造條件。
這是能源國際合作全面拓展的六年。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對能源領域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我國在國際能源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電網、水電及新能源發電等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地位提升。六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業鏈各環節均占據全球主導地位,成為我國具有顯著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實踐證明,“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順應大勢之道,符合我國國情和能源發展規律。為落實好這一戰略,我們必須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以保障安全為出發點,以節約優先為方針,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主動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加快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能源安全新戰略實施六周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實現快速增長,有力推動了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體系建設,促進了能源經濟向以生態為核心發展方式的轉變。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化、優質化發展,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高比例增量替代和區域性存量替代新階段。
六年來,我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流域綜合治理能力不斷提高,風、光等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能源科技創新深入實施,“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持續深化,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跨越式發展,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穩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眾多發達國家均設置了明確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部分國家可再生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已經開始,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中國作為能源大國和負責任大國,肩負著推動技術創新、促進地區能源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目前在全球很多地區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達到甚至低于化石燃料電力成本;而在未來10年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樣的成本下降趨勢仍將延續,光伏發電將在全球絕大多數地區成為最具經濟性能源類型。
同時,我國光伏應用技術和產業技術全球領先,這將極大地幫助我國實現能源轉型和工業升級,推動能源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我國在光伏產業所具備的技術優勢、規模優勢、供應鏈優勢將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新一輪能源轉型中的領先地位,為我國在全球率先完成新工業革命進程創造有利條件。
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光伏發電低碳環保的特性,也使其成為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力武器;光伏發電系統在自身發電過程中,不但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還可以對局地微氣候環境起到改善作用。
站在能源安全新戰略六周年的時間節點,站在2020年,在回眸與思考中深化認識、總結經驗,明初心、知使命,謀發展、促改革,必將開啟我國可再生能源事業更加輝煌的未來。(文/王珊)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