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7日電(記者 高志民)數字治理距離我們多遠?
“疫情期間,基層社區應對人員流動,依然用‘人工核驗+紙筆記錄’等傳統方式,不僅效率質量低下,更談不上對數據歸集整理、分析應用。”
“各地推出的防疫健康碼‘萬碼奔騰’,至今還難以實現跨省互認,老百姓很難一碼通行。”
以上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相信你肯定或多或少遇到過。
全國政協委員王晶調研發現,疫情暴露出不少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短板。例如:工具原始,缺乏數字化手段的實人認證;各種數字身份各行其道,百姓出行、住宿、醫療等各環節不斷重復認證身份,各信息孤島相互割裂;個人隱私安全堪憂,部分互聯網平臺私自濫用身份數據,衍生出惡性案件。
數字治理核心:基于“人”的治理體系建設(小標題)
王晶表示,以上種種問題的根源,在于“人”的數字化的缺失,如若缺失了“人”這個主體,數字世界無法真正誕生,數字治理難以全面開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王晶說,“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也是數字化發展要遵循的理念。
王晶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緊密圍繞百姓的“衣、食、住、行、樂”,涵蓋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社保等“現實需求”和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線上+線下”全維度構建治理體系、能力和生態,以“數字公民”為核心進行統籌的設計和運行, 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理體系現代化。
“數字公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底座,是數字世界治理的基石,更是為民服務的“根”。可信數字身份是“數字公民”在數字世界的ID,依托國家身份認證平臺,賦予百姓一個根源法定、隱私保護和安全交互的數字身份(DID),讓百姓擁有一把可以打開所有數字化服務場景大門的萬能鑰匙,百姓需求和社會痛點可感知、可識別,公民可以授權驅動數據流轉,化解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破解之道:“以人為本”的治理體系建設(小標題)
如何真正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數字治理新格局,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王晶委員給出“四招”:
第一招:構建國家“可信數字身份+”服務體系。王晶建議以“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為基礎,統籌構建國家“可信數字身份+”服務體系,統一賦能全領域、全場景,為各行業各應用提供百姓身份權威認證,形成跨區域、跨系統、跨生態身份信息互聯互通體系、權威確認和傳遞體系,實現百姓“一碼通行”。
第二招,“完善法律”和“技術手段”兩手抓。王晶建議在法律層面,明確可信數字身份法律效應可等同實體身份證件,制定身份數據產權歸屬、轉讓、存儲、傳遞、授權等法規,確保公民可信數字身份依法依規使用;在技術層面,制定國家標準,強調與法定身份證件一一映射,強調統一數據封裝與使用安全二維碼,加強隱私保護。
第三招,打破孤島,嚴管各生態自行運作可信數字身份。王晶建議將公民可信數字身份管理納入國家核心利益范疇,取消各生態圈自行運作公民可信數字身份的權力;以法律和行政強制力,將散落各“孤島”的可信數字身份統一平臺、統一管理、統一運作,打破各生態圈各行其道的“信息孤島”。
第四招,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到運行體系。王晶建議依托“可信數字身份+”實現“人證碼”合一。將可信數字身份廣泛應用于城市運行各環節,便利服務百姓的同時實現數據的回收與匯聚,彌補智慧城市短板;應用可信數字身份,以個人授權方式,驅動數據因需求流動,有效打穿數據壁壘;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民數據創新開發利用,拓寬應用領域,打造“數字中國”的“新基建”。
編輯:位林惠